以影視藝術通識課程助推高校美育
影視藝術欣賞通識課是高校美育的組成部分,相比其他實踐性較強的藝術類課程,因其獨有的生動性與靈活性,能在更大程度上吸引不同專業的學生。如何通過多樣化的影視藝術作品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藝術教育逐漸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優秀人格的年青一代?這是擺在美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議題。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
藝術教育與美育之間有著緊密聯系,藝術是美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主要形式,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因此很多學校一直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主要途徑甚至是唯一途徑,在實踐中直接用藝術教育代替美育。然而藝術教育與美育并不等同,學校的美育不能僅停留在教會學生對事物進行形式美的判斷上,還應體現在促使青年學生追求真理、開啟智慧、凈化心靈、調控感情,進而實現修身養性、身心健康等多種功能,因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激發人對美的興趣,提高對美的感知力、鑒賞力、理解力和創造力。
通過影視作品發現美
能夠感知并判斷事物的外在形式美是美育的最基本要求,具體包含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建筑造型、產品外觀、色彩搭配以及對流行趨勢的把握和對傳統文化經典的認同等多個維度。影視作品作為現實生活的高度概括,相比傳統的繪畫、攝影、舞蹈等藝術形式,能夠讓學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反復高頻地接觸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體系的審美對象,這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教學資源。回顧影視史上的經典作品,無論是國外的奧斯卡經典影片《愛麗絲夢游仙境》,還是國內古裝劇《如懿傳》《甄嬛傳》等,都可以從大量的生活細節中找到不同時代的審美對象。這些通過影視劇展現出的服裝、環境場景等審美信息集合,在故事情節的引領下,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牽引觀眾發現美的眼睛。在影視藝術欣賞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系統的審美標準融于影視作品的分析中,是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根本體現。
通過影視作品賞析感受和體驗美
對人的審美活動而言,美的第二個層面是情感體驗。雖然觀看任何藝術形式的作品都會伴隨著審美活動,但影視作品的欣賞過程有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作用,它能最大限度地喚醒人們的情感感知系統,因此影視欣賞能夠快速激發觀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實現觀者對美的認知體驗。在高校美育過程中,對于非影視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欣賞影視作品,不必過多糾結于視聽語言運用等專業技術層面的內容,而應在欣賞影視作品過程中充分感受、體驗、享受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情感體驗,通過不斷釋放現實生活中的束縛和壓力,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
在美育教學過程中,不必過度強調藝術的技能,也不必將藝術技能的掌握程度作為評價學習效果的依據,否則非但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獨有的魅力,還會導致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要在影視作品欣賞中實現良好的情感體驗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觀者必須具有與之相應的知識儲備,這是欣賞者與被欣賞對象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前提;二是作品能夠激發觀者的審美興趣,這是實現情感體驗的保證。美育教師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優勢,了解授課對象的專業背景和興趣,同時還要準備充足的、具有不同審美取向的影視作品,讓學生了解更多影視作品之外的東西,在“投其所好”的情境下,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
在思辨過程中建立對美的正確認知
美育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功能和目的是引導人們追求真理,開啟智慧,培養德行,修身養性。那些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影視作品,包含了大量不同人物的品行、性情與處世智慧等。在影視欣賞過程中,除了外在形式感知與情感體驗,還可以從更宏觀的視角讓受教育者建立起健康向上且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這也是美育的終極目的。
如何引導青年群體在影視作品欣賞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理解、判斷作品背后的價值觀念,進而形成對作品的正確認知?這是擺在美育工作者面前的核心問題。在信息蕪雜和娛樂泛濫的時代,青年群體對美的認知和判斷標準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優良人格的形成。
學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學校的教學方式方法必須圍繞教學對象,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尊重教育的基本規律。當今新一代青年所處的社會環境已完全不同以往,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常態,在信息資源唾手可得甚至過剩的時代,如何讓學生愛上藝術,發揮藝術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潛在作用,以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高質量教學,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議題。我們不能再以慣性思維模式思考新一代青年群體的學習方式,也不能依靠以往的教學方式開展當下的教學活動。
對學校美育而言,影視藝術欣賞課的課程設計,以及它在美育中的價值都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值得美育工作者認真研究。
(作者孫玉萍 錢鳳德系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本文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藝術類人才特別培養項目[編號201608320282]的支持)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