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以美育德、融美于技”的“課程美育”新探索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和未來而設計”的辦學理念,圍繞“德技并修、專特兼備”的人才培養目標,將“課程美育”作為啟智潤心、育人樹人的重要環節,通過融美于技、做實教學,以美育德、做寬實踐,融美于創、做深資源等新探索推動學校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融美于技、做實教學
2017年學校選取了“戀愛心理學”“演講藝術”“文化創意與策劃”“生活美藝”4門美育選修課在計算機系開展文理交叉滲透的美育課程實踐,讓理工科學生在美育課程中提升審美水平,陶冶生活情操。此后全面推廣美育選修課程,學校堅持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強化美育特色、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每名學生至少修夠2學分美育選修課。教務處、學生處聯合制定美育課程標準、教學整體設計、課程地圖和評價獎勵等規定,明確美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美育與校園文化融合、美育與社會實踐融合、美育與生活學習融合的“融美于技”課程美育理念,把美學教育落實在第一、第二和第三課堂。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劉玉斌、鄭晶眾和朱金是美育選修課程和“課程美育”實施方案的參與者,大一、大二在美育選修課和“課程美育”潛移默化的熏陶下,既掌握了專業技術技能也提升了美育素養。2018年這3名學生組隊參加福建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計算機網絡應用賽項,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并成功進入國賽。在國賽賽場上他們依然沉著冷靜、勇敢應對困難,最終取得國賽一等獎的好成績,是學校在此賽項的新突破。該成績得益于學校將價值塑造、審美體驗和能力提升相融合,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美育資源,扎實開展的融美于技“課程美育”新實踐。
以美育德、做寬實踐
在推進課程美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學生健康成長為導向,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閩派本地文化為藍本,在課程內容供給上將優秀校友事跡、優秀藝術作品、紅色文化展館等美育資源融入思政課堂,實現德育與美育在育人目標、育人內容等方面的統一,達到德美相長、共同育人。組建以學生為骨干的青年黨史宣講團,通過“思政+音樂”“思政+美術”“思政+舞蹈”走出了“藝心向黨”的思政教學新模式,收獲豐碩美育成果。創排校園話劇《照亮青春》、紅色閩劇現代戲《翁良毓》和展示福州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神的情景歌舞劇《奔騰向海》,探索用舞臺講好紅色故事,用傳統藝術打造鮮活生動、內容豐富的思政課堂。
以“藝術實踐與藝術審美體驗”為培養目標,通過學生藝術社團、藝術實踐工作坊、“三下鄉”實踐、社會服務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第二課堂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創業的志趣。同時,首創“大學生美育輔導員”制度,從大二和大三藝術類和師范類專業中選拔學業優秀、實踐能力突出的學生擔任美育輔導員,填補了課后美育工作的空白。
融美于創、做深資源
學校以“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發展”為培育重點,加強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多樣化拓展美育資源,鼓勵師生扎根八閩大地這片沃土,掌握至少1項藝術特長。通過組建國家示范性閩江文旅演藝職教集團、福建省小學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和福建省閩劇藝術發展聯盟等美育實踐平臺,匯聚“學校文化藝術類教師+柔性引進高層次美育人才+國家非遺傳承人、大國工匠和民間藝人”的美育師資團隊,建設“省級美育精品在線課程+閩劇數字博物館+校級美育優質課程群”的“互聯網+”美育資源,創造性地實現了課程美育的課內外聯動、知識和體驗連接、教學與實踐統一。
鼓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在競賽中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健全學生人格,提高綜合素質。近5年學生榮獲省部級以上美育競賽獎勵611項,其中一等獎104項,成績位居全省前列。在第十四屆福建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中,數學教育專業學生朱嘉欣的作品《以數繪本,開啟快樂數學童年——我的數學執教之路》脫穎而出,榮獲高職組一等獎。朱嘉欣嘗試將小學數學與兒童繪本結合,讓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幫助孩子快樂、高效地學習知識。
(林旻 謝淑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