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學以“產教融合”為導向建設旅游管理專業
融入產業實踐 打造特色專業 ——云南大學以“產教融合”為導向建設旅游管理專業
綜合性大學的應用型專業如何有效融入產業發展?專業建設怎樣解決實踐發展超前性與專業教育滯后性矛盾?云南大學以“產教融合”為導向的專業建設實踐做出了回答。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1993年招收本科生,1997年招收碩士研究生,2003年獲得旅游管理博士學位授權,2010年獲批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11年以旅游管理為基礎獲得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建立起旅游管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回歸“以本為本”“筑牢本科”高等教育發展背景下,云南大學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以“產教融合”為引導,通過重構知識模塊、打造課程體系、轉換教學角色、凸顯專業特色的建設實踐,體現了專業建設的內涵式特色,全面提升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高校應用型專業尤其是產業依托型專業建設產生了引領與示范作用。
融入產業發展實踐,認清產業運行規律,重構專業知識模塊
旅游管理專業是知識交叉特征顯著的專業,迫切需要根據旅游產業運行規律梳理和淬煉專業知識體系。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通過以下方式融入產業實踐:一是服務產業的應用研究,強化了產業感知;二是深入行業的案例研發,增強了產業認知;三是立足產業的教學實習,培養了產業感情;四是深耕產業的科學研究,深化了產業服務。在融入旅游產業發展實踐基礎上,立足旅游產業運行所依托的旅游者、旅游地、旅游業三大支撐體,構建旅游消費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業三大知識模塊,塑造心理行為分析、空間經濟分析、運營管理分析三大思維方法,打造了專業高階知識體系。
聚焦課程建設主場,主攻課程資源關鍵,創建核心課程體系
旅游管理類專業依托上世紀80、90年代的地理、歷史、外語、經管等學科專業設立,源于不同學科與專業背景的課程設置,缺乏體現旅游管理類專業的主干知識和核心課程。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通過以下方面開展核心課程建設:一是系列教材建設,二是多類型課程開發,三是課程資源挖掘,四是新文科課程啟動。大類4門課加專業3門課的“4+3”核心課程模式納入《旅游管理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之中。
優化專業教學組織,實現教學角色轉換,提升知識傳授質量
隨著旅游產業快速發展與教學改革深入,以傳授知識為使命的高校需要根據產業發展新態勢優化專業知識傳授方式,調整教學中教師角色、講授方式、展現手段、測評方式等教學組織。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以下列方式優化教學組織:一是教師角色轉換,實施教師備課質量提升計劃;二是講授方式轉換,開展教學名師教學示范計劃;三是展現手段轉換,進行教學科技應用培訓計劃;四是考評方式轉換,制定“過程性評定”系列文件;五是教研方式轉換,并向全球發布中國旅游本科教育項目報告。教學組織的優化提升了專業知識的傳授質量與效率。
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拓寬產教融合渠道,增強專業服務能力
大多數旅游院校多以起步早、較成功的專業為標桿開展專業建設,但存在不能反映區域產業特色和學校優勢學科等通病,很難有效發揮為地方社會經濟助力的作用。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通過以下路徑拓寬產教融合渠道: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與10余家大型企業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二是建設實習基地,在現有20家企業建立實習基地;三是舉辦滇商論壇;四是參與“雙創”大賽。以融入區域發展為目標,借力云南旅游大省產業優勢和云南大學民族學、生態學學科優勢,增強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能力。
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建設,全面提升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率、考研率、外語過級率、大賽獲獎率等指標位居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前列。在云南省旅游管理部門、高星級飯店管理層、高校旅游專業教師中,云南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成為主力和業務骨干。涌現出全國大學生標兵、哈尼族學生普正華,他應征入伍獲“全能標兵”“特戰尖兵”表彰,退役復學后獲省級“學生年度人物”獎、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全國“雙創”大賽金獎,被授予云南省征兵形象大使稱號。
(趙德森)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