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新時代 新基建 新工科 ——鄭州大學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21  閱讀:次   |
42.9K

  隨著“中國制造2025”“新基建”等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這對信息類人才的專業水平、創新能力、學科視野等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高校信息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

  自2008年起,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依托國家“新工科”項目、河南省教學改革項目研究和國家特色專業、一流專業等建設,以培養具備深厚人文底蘊、扎實理論基礎、過硬實踐能力、廣闊學科視野、敏銳創新精神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信息類人才為目標,逐步形成了“知識聚合·專創融合·過程耦合”的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

  知識聚合

  構建學科課程新譜系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學校基于大工程觀理念,從系統角度按照知識支撐與遞進的關系,將核心課程與相關的課程群融合為課程群組,并以課組為單位進行頂層教學設計,統籌思政、通識、基礎、專業和實踐等內容,構建了價值導向、內容融通、強基篤行的課程譜系。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該課程譜系堅持了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在基礎課組中引入文化素質教育、體育藝術、學習潛力、創新創業、科技前沿5類模塊,要求學生從至少4類模塊中選修16學分課程,加強價值引領,夯實學生三觀基石。在專業課組中,通過穿插學科發展史、工程案例、項目實踐和科研探索等形式,將辯證思維、團隊精神、工程倫理、社會責任等內容融入專業教育,促進價值理性與技術理性的有效統一。

  此外,學校以思政、工程和科研等案例為線索,以教學和學習方法改革為驅動,通過集體備課、教師互評、督導反饋等形式,將課程間的松耦合轉變為緊關聯,實現了課程譜系內部的融會貫通。例如,以“在線圖書電子商務系統開發”工程案例貫穿軟件工程概論、軟件方法與過程、敏捷開發、項目管理等課程,將軟件開發、團隊管理等知識融合在一起,有效解決了課程割裂、知識陳舊的問題。同時結合“探索新知—頭腦風暴—自我評估—審思探究”的“教”“學”方式改革,有效提升學生整體思維能力,實現碎片知識學習向系統知識理解的升華。

  學校同樣重視課堂之外的教學實踐。根據學生學習規律和知識掌握情況,學校以“案例融通—項目驅動—研發運營—研創并重”為主線,與課組結合構建形成了立體實踐體系,并通過4個環節展開:在單元練習階段以實踐加深知識理解,在綜合訓練階段以實踐增強知識運用能力,在項目設計階段以實踐強化工程能力,在模擬創業階段以實踐增強綜合素質。該體系幫助學生實現了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同時培養了他們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專創融合

  深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學校面向全體學生構建了項目驅動、虛實協同、朋輩互助的培養模式,同時引入慕課和虛擬仿真實驗等教學形式,拓展了“雙創”教育的維度與專創融合的深度。

  人才培養重在知行合一。該培養模式以課程“工程設計實踐”為載體,以模擬創業項目為驅動,由學生自由組建團隊,自主根據興趣特長進行分工,利用一年課余時間完成需求分析、方案設計、技術實現、營銷策劃等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分工修讀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知識產權保護等跨專業課程,共同完成從創意生成到創新實踐再到模擬創業的全過程。這種課程機制打破了專業界限,促進了多學科知識在學生主體的融合,融創新意識、工程設計、項目管理、團隊合作和溝通表達等綜合素質培養于一體,實現了“雙創”理論學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此外,學校以慕課和虛擬仿真實驗等“金課”建設為依托,構建了理論與實踐“雙在線”“雙創”課程群組。這一設計既突破了學習的時空限制,又有利于教育資源開放與共享。項目開展至今,共建設“雙創”類國家“金課”2門、省級“金課”3門,累計被30余所高校選用,參與學生超過10萬人。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依托鄭州大學工程教育創新訓練基地等平臺建設,學校創新構建了“學生既是受教育對象,也是教育提供者”的朋輩互助教育模式。在形式上,低年級學生自由選擇加入基地學生創新團隊,由團隊學生自主完成招新和基礎培訓。創新基地結合競賽種類或科研需要發布任務,各團隊進行競爭申報,在基地支持下自主完成研究和實踐。該模式已經吸引機械、電氣等十幾個不同工科專業的學生參與學習,近兩年學生獲得省級以上競賽獎勵200余項,獲批國家專利60余項,教師和學生協同開發的教學裝置“桌面移動微小型機器人”已被十余所高校購買使用。

  過程耦合

  優化協同育人新機制

  所謂協同育人,指的是高校協同社會力量為工程人才培養提供資源,學成后的高質量人才再反哺行業用人需求,由此實現良性循環。為此,學校統籌兄弟院校、企業、校友等主體,針對目標、培養、資源、評價等人才培養各環節構建了目標牽引、多元協作、聚焦質量的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人才共育、資源共建、責任共擔的目標。

  學校聯合浪潮集團等企業以及十余所國內外高校,從課程建設、教師能力培養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展開改革。課程建設層面,學校實施工程化場景改革,將企業工程項目引入校內,按模塊分配給學生,充實學生工程經驗;教師培養層面,學校設立了教師企業交流、工程師與教師集體備課等制度,增強教師對實際工程的認識,強化教師工程教育能力;國際合作方面,學校與伍倫貢大學、杜伊斯堡大學等高校開展短期訪學、“2+2”或“3+1”留學等合作。

  培養質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終落腳點。為此,學校在微觀層面建立了工程實踐“雙指導”、畢業設計“雙導師”和教學效果“雙評價”制度,通過周志、月報和教師基地回訪等舉措,確保學生在不同校外基地達到相同的實踐效果;在中觀層面,學校將知識圖譜和眾包技術引入學習與評價環節,構建學生個體知識子圖,生成融合“集體智慧”的相關專業工程技術知識圖譜,從而對學生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在宏觀層面,學校參考閉環反饋的控制原理,以學生為對象,以專業質量標準為輸入,以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為輸出,以培養過程為控制器,以師生、生生、社會(實習單位、用人單位)評價為反饋,定位學生水平與培養目標差異,對培養過程進行動態調整,實現培養質量的閉環監控。

  經過10余年的建設,成果推廣到河南財政金融學院、中原工學院、洛陽師范學院等多所高校,相關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5個、省級2個,2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成果團隊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與工程設計實踐”等國家一流課程3門、“匯編語言程序設計”等省級一流課程10門,獲批河南省精品在線課程、線上教學優秀課程等7門,省級規劃教材2部。教師3人榮獲河南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近三年榮獲教學技能大賽等獎勵超過20人次。

  依托本成果建設的本科生創新基地,每年可供來自鄭州大學10余個院(系)的150名學生學習、訓練、實踐和參加競賽。自成立以來,基地共獲得國家競賽一等獎、金獎等國家獎勵100余項,擁有國家專利60余項,完成國家、省部級和校級創新創業項目200余項,培養出一批獲得“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特等獎、全國“十佳創新之星——iCAN創業之星”等榮譽的優秀學子。其中,鄭州大學學生團隊榮獲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ICPC)世界總決賽全球第27名。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經過不懈努力,鄭州大學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成果團隊發表相關研究論文28篇,改革經驗多次在電子信息教指委論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年會、全國“雙創”聯盟年會等全國性會議中進行專題介紹。“創新創業教育與工程設計實踐”“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課程自上線以來,已經被26所高校的近10萬人選修,得到了使用高校的一致認可。通過實施高校信息類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實踐,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為學校乃至河南省學生科技創新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新時代背景下新工科教育事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路紅顯 宋家友 張延彬)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