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代表工作室引領課程思政創新改革 ——湖南中醫藥大學打造課程思政特色品牌的探索
青年學子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知識體系搭建和價值觀塑造尚未完成,醫學生的品德和素質,更是關乎醫療質量和醫德醫風。為了精心引導和栽培醫學生,近年來,湖南中醫藥大學錨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湖南省高校首個黨代表工作室為依托,開展黨的建設工作引領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改革,打造課程思政特色品牌。
搭建特色育人平臺,黨建課建同頻共振
“我是一名黨代表,也是一名普通的高校一線教師。”2016年,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盧芳國教授當選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代表。盧芳國認為黨代表應以身作則,結合自己的工作履職,于是想到了“建立黨代表工作室,將黨代表履職與課程思政改革相融合”的辦法。
學校黨委認為,在學校設立黨代表工作室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多維度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新途徑,于是把黨代表工作室建設列入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重點任務。在學校黨委的大力支持下,盧芳國聯動學校學生工作部創建了湖南省高校首個黨代表工作室,開辟黨建工作與課程思政改革深度融合的平臺。
據盧芳國介紹,黨代表工作室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宣講黨建知識,引領師生知黨情、明國情;談心談話接待,為學生答疑解惑;進行課程思政研究,開展課程思政改革經驗交流、教學觀摩、集體備課等。
“黨代表工作室的工作,一方面可以促進自身對黨的方針政策的理解與貫徹執行,提高履職能力;另一方面,以黨代表身份服務與關愛學生,可使黨的形象和威望根植于學生心中,引導學生有話對黨說、有難找黨幫,聽黨話、跟黨走。”盧芳國說。
據統計,黨代表工作室每年面向全校1.6萬余名師生開放,依托黨代表工作室開展改革的課程,每年有超5500人次學習。
深挖特色育人資源,醫德醫技同耕共植
“在醫藥學領域各學科、各課程發展過程中,涌現了許多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醫藥學家,他們不僅為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還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盧芳國說,充分挖掘古今中外醫藥學家生平故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來,是培育德才兼備人才的可行之道。
2019年起,盧芳國帶領團隊,歷經2年,查閱100余本醫學書籍,編寫出版了《醫學生必讀育人故事50例》,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滋有味、有情有義地融入書本中,引領學生傳承大醫大愛、涵育醫德醫風。“醫圣”張仲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抗疫戰士鐘南山等“醫家”故事成為醫學生必讀精品。
學校病原生物學教研室教師胡玨是盧芳國團隊中的一分子:“剛開始我只是把教書當作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在盧教授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教書育人現已成為我的終身事業。”
除了線下開展“面對面”的課程思政工作外,盧芳國團隊也未放松線上的“鍵對鍵”教育引領,研發與推廣貫通免疫與病原類課程群各核心課程的傳承創新微視頻28集。這些微視頻已在全國應用2年,以微視頻作為部分在線教程的國家一流課程線上學習人數達5.14萬。
創立特色育人模式,深度廣度同推共進
以黨建工作引領課程思政改革,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如何將思政元素潤物無聲地融入課程之中,讓更多學生受益呢?盧芳國的秘訣是讓學生寫體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老師們會挖掘課堂背后的思政故事,學生需深思并寫體會,加深對醫德醫風的領悟。”
“作為醫學生,我們要向白求恩學習。”“在抗疫戰場上,需要更多‘白求恩’,我們就是未來的‘白求恩’。”在近期一堂專業課上,盧芳國給學生們講了白求恩的故事,學生們紛紛寫下自己的感悟。截至目前,盧芳國團隊已指導學生撰寫了累計600余萬字的體會。
除了理論學習,盧芳國團隊還將課程思政與實踐育人相融合,每年開展科普知識講座、課外知識競賽、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等,將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服務等納入教學總體評價。
通過多年摸索,盧芳國帶領團隊創建了“課內與課外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滋養與提升融合、過程與終端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
“在老師們的幫助引領下,我明確了人生方向,博士畢業后將投身教育事業。”學校2019級博士研究生陳純靜說。
近年來,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包括“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第十四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國家獎學金獲得者、湖南省普通高校百佳大學生黨員、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等。近6年,學校學生先后榮獲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大賽金獎、銀獎和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國家獎勵共13項。
在黨代表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下,學校黨員教職工結合崗位特色,不斷創新學生思政工作載體,積極打造思政育人精品活動。學校黨委書記秦裕輝表示,作為培養醫療衛生專業人才的中醫藥院校,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新要求,學校將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聚焦立德樹人主業,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冉軒睿 鄧喆)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