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職院-匯川產業聯盟”主導式自動化應用人才培養的探索實踐
以產業聯盟搭建“人才培養—就業”產業鏈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職院-匯川產業聯盟”主導式自動化應用人才培養的探索實踐
我國職業教育強調“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職院”)實施了多種模式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實踐,其機電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與工控領域國內龍頭企業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展了多年的合作,于2015年創建了基于匯川技術產業聯盟的“訂單+聯合”的自動化高端應用人才培養模式,自2016年以來完成了6個周期的人才培養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成果獲得2021年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校企共建產業聯盟,聯盟主導培養目標。
深圳匯川作為工業自動化本土品牌龍頭企業,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80.57億元,同比增長57%,匯川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其智能裝備領域工業自動化核心技術與部件、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變頻器、伺服與控制系統、工業視覺、傳感器、機器人、工業云、應用開發與信息化管理平臺等與深職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能力高度一致。
基于匯川技術下游產業鏈企業對匯川自動化高端技術應用人才的需求,結合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建立了以龍頭企業深圳匯川為主導的、由匯川技術下游產業鏈多家核心骨干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聯盟企業涵蓋3C電子、鋰電、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形成甲方為匯川技術產業聯盟企業、乙方為深職院的“訂單+聯合”匯川自動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精準對接該聯盟企業的應用開發工程師與研發助理崗位能力的自動化高端技術應用人才。
——校企共建教學資源與教學模式,實現匯川自動化技術的深層嵌入。
該模式立足自動化行業職業活動的分析與匯川自動化技術在下游產業鏈的廣泛應用,選取匯川自動化核心技術與崗位典型項目,結合工程項目實施標準規范和教學目標、教學規律,通過解析、組合和設計,校企共同開發訂單班課程、實訓設備、實訓項目和出版配套教材,共建匯川技術實訓室,形成校企共建、共育、邏輯清晰的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
——有效解決了高職院校學生擇業難、崗位單一、社會適應能力弱和職業不穩定的問題。
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往往需要企業進一步培訓才能上崗,甚至只能做些單一的技術服務工作。本模式的培養精準對接聯盟企業的應用開發工程師與研發助理崗位能力,以企業定崗定級的崗位適應性作為評價目標,通過課程有針對性地培養與提升學生技術開發與應用的能力,通過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現場處理能力、職場適應與應變能力,通過完成項目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現場體驗與工程師座談等提升職業素養。
該模式同時將職業與崗位的自我定位、選擇與適應性體驗作為培養內容,通過企業宣講、現場體驗、崗位案例、與企業兼職教師座談、頂崗實習等方式熟悉與適應企業崗位,使學生在明確培養目標、崗位和自身情況的前提下,通過自愿選擇、企業面試、能力考核等,選擇、確定適合的崗位,并即時進入崗位、開啟職業成長。入職即上崗,上崗即承擔項目。
——有效解決了傳統訂單班僅服務一個企業的局限性問題。
該模式的校企合作不再是學校與單一企業的合作,而是同深圳匯川及其下游產業鏈多家骨干聯盟企業的合作,人才培養對接多家具有相同人力資源需求的企業,既避免了由于個別企業經營風險或人力資源策略調整等造成的就業不穩定,又為學生就業提供了更多、更豐富、更靈活的選擇。6年里培養的人才服務跨區域產業鏈企業,有3C制造、包裝、鋰電、機床等行業,覆蓋深圳、珠三角、華南乃至華東等地區。
——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入職起點高,成長迅速,受到企業高度認可。
自2016年以來完成連續6屆學生的培養,問卷調查滿意度高,學生均直接入職對接的崗位,薪資高,成長迅速,職業穩定發展,受到企業高度認可,涌現出匯川工匠、創新之星、技術能手、優秀員工、項目經理與技術主管等,僅2021年匯川通用自動化部評選的優秀員工、技術先鋒等就有來自本模式培養的10余人。學生全昌大在PLC技術開發與應用拓展工程師崗位脫穎而出,于2018年獲得“匯川工匠”稱號,在蘇州匯川擔任PLC事業部門的技術主管,其“編程方法論”已成為公司技術培訓的重要內容;學生陳輝在深圳匯川技術開發部從事應用算法的研發,獲評“創新之星”;陳東紅、鐘燦瑞、左南軍等學生多次獲得優秀員工獎勵,目前已擔任主管。這些榜樣,為后續學子帶來了極大的學習動力。
(深職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