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融合中國精神 賦能思政育人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21  閱讀:次   |
42.9K

  中國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中國精神蘊涵的內在精神力量可以引導學生不斷開拓進取,培育文化自信與自覺。將中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堅持以時代發展為導向,不斷發展和完善思政教育,從以思政教師、輔導員為排頭兵推進中國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以思政課程為基石將中國精神厚植于學生內心、以豐富的思政教學實踐為支撐促進中國精神的學習與傳承等方面入手,將中國精神融于思政教育中,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全面健康、高質量發展。

  以思政教師、輔導員為排頭兵,推進中國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思政教師、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的排頭兵,對高校思政教育順利開展起到關鍵性作用,提升思政教師、輔導員對中國精神的學習與重視,做到身體力行、引領示范、立德樹人,促進思政教育的時代性發展,力爭實現中國精神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思政教師、輔導員通過在教學中融入中國精神相關理論知識,從正面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面貌以及價值取向發揮積極直接的影響。在理論學習方面,學院第一時間組織教師學習新的理論成果和會議精神,堅持不懈地錘煉教師講忠誠、勇擔當的政治品格,提高政治站位,引領廣大教師將會議精神貫徹到工作中。如學院黨委將理論學習擺在重要位置,及時組織全院教師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系統領會會議精神的豐富內涵與核心要義,深化拓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教師增強政治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高速、高效、高質量推動學校思政教育事業發展,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貢獻應有的育人力量。在教學實踐方面,學院定期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工作部署和研討,充分認識中國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思想引領作用,在意識形態把控、教學技術應用、教學規范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嚴格要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保證思政課教學質量落到實處,培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素質高、技術精、能力強的人才。

  以思政課程為基石,將中國精神厚植于學生內心

  學院堅持守好思政課這一責任田,切實將中國精神厚植于學生內心。首先,學院及時適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學的特殊性,調整線上教學策略,充分利用雨課堂、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線上教學平臺和現代教學技術,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基調,將全國上下統一領導、眾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戰“疫”故事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勉勵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院教師認真備課,深入研究思政理論、教育教學規律和方法,結合疫情防控期間涌現出的典型事跡,從戰“疫”最前線無數逆行的“白衣戰士”,到工作在防疫一線的普通民眾,用好戰“疫”中的育人素材。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教育和引導學生理性對待疫情,懂得感恩,不信謠、不傳謠,積極傳播正能量,為抗疫發聲,深化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弘揚中國精神。其次,學院教師致力于上好有溫度的思政課。通過問卷調查、線上座談等方式了解和摸清學生的思想動態、精神情感現狀,幫助學生樹立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感恩思想,更好地擔負起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光榮職責。最后,學院依托“全國大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線上講座,多角度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多維度展示全國上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共戰疫情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激勵學生用熱血和信仰、智慧和汗水鑄就青春夢想,練就硬核本領,在奮斗擔當中譜寫人生的輝煌,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貢獻青春力量。

  以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為支撐,促進中國精神的學習與傳承

  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多元思政元素的疊加影響,在中國精神的學習與傳承中,更需借助豐富的實踐活動內化中國精神的學習與傳承。第一,學院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將中國精神與省情、校情、學情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教學實踐活動。如學院組織全校近萬名學生參觀寧波博物館等校外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把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有序結合,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用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學生呈現視覺、感官、感情上的饕餮盛宴。在學生了解輝煌成就和歷史足跡之時,引導學生去關心社會,培育學生以國為傲的愛國主義情懷。再如,學院組織40余名學生通過重訪活動感受高效發展的中國速度,讓學生在內心高度認同中國精神。

  第二,學院發揮文化類社團“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開展學習與傳承中國精神的主題活動,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民族精神。如“海川詩社”寧波市級輔導員工作室以中華傳統詩教為載體,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建立“課程+實踐”多元互動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型,帶領學生進行詩歌創作、紅色詩會表演等,在“詩意德育”的長效育人機制中實現對學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理想教育和精神塑造。疫情防控期間詩社師生在《寧波晚報》等多家媒體上發表抗疫組詩,用飽含深情的原創詩歌詮釋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從而鼓勵青年大學生投身新時代洪流,勇擔傳播中國精神的光榮使命。

  第三,學院注重線上思政育人實效,打造線上育人陣地,傳播中國精神。如學院利用微信公眾號陸續推出“講育人故事展黨員風采”系列內容,以榜樣的引領作用激勵全體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此外,學院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資源,開展關于中國精神的學習研討、理論宣講、實踐活動等,為學生點亮信仰的明燈。

  (朱娟)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