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開放大學多措并舉助推區域老年教育新發展
以教育之光照亮銀發人的心田 ——成都開放大學多措并舉助推區域老年教育新發展
“以前我對太極拳不了解,學習之后身體和思想上的修為感覺都有變化,班上的同學在一起,氛圍也很好。”成都老年開放大學太極拳班學員尹大英說,在老年開放大學的學習讓她老有所得、老有所樂,切切實實感受到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的關心關愛。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體系發展,一系列政策和舉措讓許多老年人和尹大英一樣樂享老年生活。在成都,擴大老年教育供給也早在2018年就成為加快老年教育發展的重點。2019年,成都市教育部門依托成都開放大學(成都社區大學)并整合成都市老年大學資源成立了成都老年開放大學,為全市老年人擴展了優質、豐富的教育服務。近年來,成都開放大學不斷積極推進老年開放大學系統組織機構建設和運行機制研究,完善建立四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著力創新線下線上教學模式、搭建市民學習成果展示平臺;積極探索養教結合新模式,讓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構建起具有成都特色的老年教育發展新格局。
對標頂層設計——
因地制宜建設成都四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
2021年11月24日,《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強調“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同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成都歷來重視老年教育工作,早在2018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快老年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2021年2月,站在“十四五”新起點上,成都市印發《關于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實施“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中“大力發展城鄉社區老年教育”——到2023年底,成都將實現轄區內每個鎮(街道)都建設一所老年教育學校的工作目標。
對標頂層設計,成都老年開放大學積極配合成都市教育部門擬定《成都老年開放大學區(市)縣分部建設標準》《鎮(街道)老年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等方案,推進老年教育點位標準化建設。2020年,全市22個區(市)縣社區教育學院、老年大學增掛“成都老年開放大學區(市)縣分部”牌子;2021年,成都市推動各區(市)縣30%的鎮(街道)舉辦了老年教育學校。
市本級的成都老年開放大學,目前已經建成書畫、攝影、古琴、戲劇、漆器、生活美學、智慧生態菜園等體驗學習中心,開展各類教學活動。現已開設各類教育培訓100余個班次,培育了10余支精品“市民自主學習團隊”,服務市民逾萬人次。在區(市)縣分部、鎮(街道)老年教育學校和村(社區)老年教學點,各類課程和活動一樣豐富多彩。
“我在發揮余熱的同時,也適應了新的居家環境。”60多歲的鐘群芳是成都老年開放大學雙流分部舞蹈教師。退休前,鐘群芳曾是一家民間藝術團的團長。搬到西航港街道居住后,她被街道老年教育學校引進為舞蹈教師,如今已經在這里任教10多年了。
成都老年開放大學雙流分部聯合社區教育學院共開設了“生活與健康”等4個系、拉丁舞等8個專業12個教學班,年培訓學習達2萬人次。雙流區西航港街道轄區的16個社區也均設立了老年教學點,開設專業課程21門、班級59個,培訓學員6000余人次。
“四級老年教育服務體系的建設,改變了老年教育陣地以往小、軟、散的現象,進一步豐富了老年教育的內涵。”成都開放大學老年教育學院執行副院長張俊輝表示,完善的體系為老年人提供了線上線下豐富多元的教育服務,更加突出知識性、人文性、綜合性,不再局限于娛樂休閑式的老年教育服務。當前,成都市本級和各區(市)縣老年開放大學分部已正常辦學運營,正在依托后發優勢努力孵化一批特色性成果。下一步,老年開放教育服務體系將會為全面落實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加強老年教育”工作保駕護航。
創新教學模式——
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我們雖然退休了,但人老心未老,也要感受到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與時代同進步。”日前,在龍泉驛汽車產業園區,成都老年開放大學龍泉驛區分部的學員們在參觀后忍不住感嘆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龍泉驛區充分利用轄區汽車產業、非遺項目、客家文化等人文、自然資源,精心設計各種主題的游學線路,讓老年市民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愉悅身心,目前,全區已打造5條精品市民游學線路,每年吸引3000多人次老年市民參與。
參加這樣的市民游學項目,在成都老年人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已經成為常態。截至2021年,成都市老年開放教育系統已建成天府綠道游學、蒲江茶文化游學、都江堰水文化游學、龍泉驛汽車文化游學等30余條精品市民游學線路,平均每年接待市民游學近5萬人次。
近年來,成都老年開放大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探索情境體驗教學、通識與精品相結合、自主學習團隊等老年教育教學模式,滿足老年學員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在金堂縣,就有一支遠近聞名的“紫蘿布衣”市民自主學習團隊。團隊負責人吳宛平表示,2009年,自己和幾個退休的愛好音樂的同事自發成立了該組織,最初只是一起自娛自樂唱唱歌跳跳舞,2011年被納入社區教育學院體系的自主學習團隊。在社區的扶持和幫助下,“紫蘿布衣”目前已吸納了100多名成員,經常受邀參加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還充分發揮成員特長,讓老年學員變“教員”,定期面向社區其他老年人開放課堂,在自身學習的同時繼續發光發熱。
除了學習形式的創新,成都老年開放大學的課程設置也充分考慮了學員不同層次的需求,除了開設傳統老年教育課程,還打造了非遺體驗學習中心、歌唱體驗學習中心、書法繪畫攝影體驗學習中心、智慧生態菜園學習中心、生活美學體驗中心等多個學習中心,開設了四川曲藝、成都漆器、低碳環保、古琴傳承、書法繪畫、攝影與剪輯、生活美學等精品類學習班,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如何策劃與老年教育相適應的活動?成都老年開放大學通過兩年的探索,形成一套適合老年教育特質的活動機制,有效凝聚了系統活力,激發了老年學員參與學習的熱情。”成都開放大學老年教育工作負責人介紹道。為搭建老年教育學習成果展示平臺,2019年至今,成都老年開放大學策劃、組織開展了全市老年教育系統共同參與的市民音樂會、“琴音詩韻”詩歌朗誦會、網絡歌手比賽暨獲獎作品網絡展播等各類型成果展示活動。
此外,成都老年開放大學還積極運用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設施,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實體辦班與自主學習結合,將優質教育資源送達學員。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情況下,通過高質量的云端課堂,實現“停課不停學”,得到學員們的廣泛好評。
養教結合——
不斷提升老年人終身學習的獲得感、幸福感
如何探索養教結合新模式,實現老年教育與養老服務體系的相互融合,讓老年人既“頤養”又“樂學”?成都開放大學一直在思索。
去年12月,位于成都錦江區華星路12號的書院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投入使用。綜合體以“一站多點、醫養融合、養教結合”的思路,提供專業化運營支持,創新設置獨立服務區域和綜合服務區域兩類功能性設施和場所,打造集養老、休閑、日托、全托、助餐、講座、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養老服務綜合體。
在這里,不僅有專業的養老機構提供照護康復等服務,每天還會開展不同的文化活動,社區的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不同的學習班。通過“養教結合”,既服務了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同時將優質的終身教育資源就近送到老年人身邊。類似的“養教結合”綜合體在成都還有很多。
近年來,成都開放大學(成都老年開放大學)積極探索支持社區教育服務“養教結合”工作模式,積極對接聯動各類資源力量,將老年教育融入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整合民政、衛健、高校、社會專業機構等各種有效資源,在養老院、康養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養老服務機構開展老年教育活動和自主學習團隊建設,不斷實現“待遇養老”向“教育養老”的轉變。
“以前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關注更多,這是養老的剛需。現在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就需要教育的柔性介入,實施‘養教結合’無疑是關鍵之舉。”成都開放大學校長謝育新表示,下一步,成都老年開放大學還將積極籌建“樂齡銀發人才中心”。
日前,成都市第七屆“能者為師——尋找社區好老師”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2014年,成都開放大學策劃“能者為師”活動,吸納各行各業的能人成為社區教育專兼職教師,充實師資。值得一提的是,從第五屆活動開始,“能者為師”特設“銀發社區教育達人”,將目光聚焦在退休群體,讓更多能人志士來一起推動社區的治理和發展。這無疑為“樂齡銀發人才中心”的籌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選才途徑。
成都老年開放大學希望通過養教結合,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讓成都老年市民舒心長壽。到2025年,成都市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有望達35%以上,成都開放大學希望經過不斷探索和努力,形成主體明確、覆蓋廣泛、開放便捷、多方參與、特色鮮明、規范有序、保障有力的老年教育新格局。
(張俊輝 鄧韻 鄒恒 賈偉民 余建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