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助推大灣區、“一帶一路”加速“向前”
交通強國出題 軌道交通校企協同作答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助推大灣區、“一帶一路”加速“向前”
繼2021年榮獲“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后,前不久,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州鐵職院”)畢業生丁非再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時獲獎的還有廣州鐵職院教師閆娟。“精益求精”的校風一直引導著他們把技術學精、把工作做精。廣州鐵職院現已培養出20多名全國勞模、省級勞模。其中學校畢業生、全國勞模周樹強已安全行車約4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100圈,以“零誤差”的成績勇奪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動車組司機決賽冠軍。
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粵港澳大灣區僅有的軌道交通類公辦高職院校,廣州鐵職院胸懷“國之大者”,以國家戰略所需為主陣地,以學校特色優勢為主攻點,以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為主抓手,與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地鐵集團等軌道交通行業重要企業共建“雙師雙能型”師資團隊,共研課程體系,共建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專業群崛起為打造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大灣區軌道交通產業“安全、智能、綠色”發展,保障“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服務國家戰略所需中彰顯特色優勢
作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廣州肩負著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重任。廣州的城市軌道線路數量和里程均領跑大灣區。“十三五”期間,廣東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1021公里。廣州正努力實現與灣區城市60分鐘軌道直達。“十四五”期間,大灣區將新建22條國家干線鐵路、30條城際與市域鐵路。
“軌道交通產業被廣州列為全市八大新興產業之一,廣州正通過打造軌道交通產業鏈,推進先進制造業強市和科技創新強市建設。軌道交通更是我校的血脈基因和優勢特色。”廣州鐵職院黨委書記張竹筠強調。軌道交通是區域產業、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交匯點。學校乘著廣州乃至大灣區軌道交通產業鏈大發展的東風,做大做強專業鏈。學校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更是勇攀高峰,學校王亞妮教授被聘為全國鐵道供電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并多次與全國同類院校分享專業群建設成果。
全球領先的中國軌道交通產業,正在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鋪設“發展之路”。中國高鐵“走出去”“智慧交通”以及“軌道上的大灣區”,都對軌道交通運維人員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有需求,學校有行動。廣州鐵職院聚焦“鐵路工匠精神養成難、能工巧匠深度參與課程改革動力不足、優質教學資源匱乏”三大“痼疾”,校企互補合作、協同創新,共同培養軌道交通智慧運維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安全大于天、質量是生命”的行業特性,要求軌道交通從業人員要夯實安全與質量的基礎,追求卓越。廣州鐵職院直面“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學校與企業各說各話”的教學難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愛黨愛國、尚德守法、知行合一、團隊合作作為德育重點。學校通過企業文化浸潤、能工巧匠引導、系統性課程實踐滋養,將勞模精神和鐵路工匠精神培育貫穿資源建設、人才培養全過程。很多畢業生快速成長為全國勞模等大國工匠。勞模學長站上講臺,現身說法,引導學生將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畢業生王國斌主動申請到中鐵青藏集團格爾木機務段工作,服務西部發展。
專業群與行業企業跳好協同育人“集體舞”
衡量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標準是“上崗就能上手、崗位可遷移能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廣州鐵職院凸顯行業辦學特色,在長期校企合作辦學的深厚基礎上,推進更加精準深入、互利共贏的產教融合,培養高就業率、高訂單率、高對口率、高滿意度、高穩定性、高薪酬的“六高”人才。
廣州鐵職院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2020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3.9%,高于全國高職院校同類專業平均水平,這得益于學校與企業、專業與職業、學生與崗位對接的長效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學校課程內容緊跟行業升級同步更新、校企育訓課程資源同步建設、軌道交通類專業課程體系同步重構、鐵路工匠精神融入課程資源同步育人。學校通過資源體系設計一體化、課程結構模塊化、課程內容項目化、課程資源立體化,促進專業群集群提升,跳好協同育人“集體舞”。
為培養能解決實際工作難題的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專業群面向軌道交通智慧運維關鍵崗位群,建構了“實踐導向、模塊化結構、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專業群與企業強強聯合,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等為載體,共同開發、實施項目式等實踐性強的應用型課程模式。校企共同開發41部工作手冊式等新形態教材,8部教材入選“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
真刀真槍的課程需要有“真功夫”的教師來執教。如何讓企業的能工巧匠從原來零散地來校作講座、交流,轉向深度參與課程改革、按課表授課?廣州鐵職院副校長王亞妮介紹道,學校推動校企合作由“項目合作”升級至“制度合作”。學校通過專項資金支持、互聘互派、績效考核等制度建設,在“雙師型”和“雙師”結構方面“雙管齊下”。近年來,來自廣州地鐵、廣鐵集團的9名勞模帶領115名能工巧匠進校園,7位名師帶領125名教師下企業。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管、技術骨干等擔任學校兼職教師,講授實訓類等課程。學校專業訂單率逐年攀高,其中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2020屆畢業生訂單率達79.9%。
“來即能戰”的實操動手能力需要“練兵場”。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學生成長成才特別需要學校集聚資源、優先投入。近三年,廣州鐵職院投入近7000萬元,政校行企共建“職教集團—產業學院—工作室(中心、團隊)”育人平臺。廣州鐵職院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率先建成軌道交通綜合仿真實訓基地,可用于實訓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科技服務,實現高鐵、普鐵、地鐵等多工種在此聯合演練實訓。該基地于2021年立項為國家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
其中鐵道供電技術作為專業群龍頭專業,為破除“運維現場高電壓、大電流風險高,設備停用檢修時間短,實踐教學難組織”等困難,采取“反向設計,正向實施”方法,校企共建鐵道智能供電綜合實訓中心,投資超1800萬元,在校內再現鐵道供電生產情境,可滿足400余人的真實崗位訓練需求。
為適應行業技術創新和生產組織的變革需求,專業群順勢而變,組合自動化、通信等專業,通過模塊化課程改革,助力學生掌握人工智能、運維等多崗位知識技能,實現人才培養的復合化。功到自然成,專業群2020屆畢業生在軌道交通智慧運維核心崗位就業的比例高達91.7%,用人單位對專業群畢業生高度滿意。
校企同創為行業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賦能添智
原來部分軌道交通車輛使用的轉向架,通用性、檢修效率不高。廣州鐵職院與企業共同研發出軸距可調、自帶動力的工藝轉向架,通用性好,檢修效率高,安全可靠,已投入使用。
“軌道交通行業的技術創新要先過嚴苛的安全關,難度更大。”校長馬仁聽介紹道。廣州鐵職院按照“提需求、報課題、育團隊、共研制、做試驗、真應用”的校企閉環式合作思路,與廣州動車段等企業校企共建機車車輛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廣州市軌道交通智能運維重點實驗室等校企合作科研服務平臺。校企還共建9個“雙師”工作室和7個企業工作站,以課題建設為紐帶、以企業技術難題為焦點,開展“五位一體”的教科研創活動。校企共同破解現實生產技術難題,取得13類106個國家標志性成果。校企聯合開發的動車組檢測機器人等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已用于企業生產。
廣州鐵職院著力打造“科技攻關、智庫咨詢、英才培養、創新創業”“四位一體”的技術技能平臺。校企還共同制定推廣崗位標準、培訓標準、認證標準。在學校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主持下,校企等多方已完成我國高職學校鐵道供電技術專業教學標準、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
員工培訓已成為校企相互服務、支持的重要載體。廣州鐵職院組建混合所有制軌道交通智慧運維產業學院,構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運行機制,為企業提供高水平、一站式的培訓服務。僅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就已為珠三角城軌公司等企業開展近5萬人天的動車組機械師等培訓,學校已成為軌道交通企業重要的應用型人才南方培訓基地。得益于廣州鐵職院教師吳靜的培訓指導,徐樹坤奪得廣州地鐵內訓師比賽一等獎。
學校的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培訓優勢,如何惠及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我校精準發力,努力培養知華友華、學有所成的本土化軌道交通運輸人才。”張竹筠介紹道。學校構建“語言+專業”“中文+技能”的“1+2”留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已有來自老撾、馬來西亞等三個國家的留學生。首批老撾留學生已畢業,其中9名成為中老鐵路的骨干。學校已面向非洲開展亞吉鐵路四電、肯尼亞鐵路運營管理等10個培訓項目,共培訓4500余人天。
近年來,廣州鐵職院鐵道供電技術專業群以專業教學標準、課程輸出為導向,攜手中國中鐵、中國中車等企業,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學院合作,在馬來西亞共建軌道交通教育中心、培訓中心。政校行企還聯合打造線上線下學習平臺,共建“鐵道供電技術”等4個國家、省級教學資源庫,開發2套雙語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2套國際員工培養培訓標準及課程體系。
廣州鐵職院還牽頭組建華南“一帶一路”軌道交通產教融合聯盟,成員包括17所國內外高校、17家企業。更加主動、更全方位的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正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成更多“發展之路”,促進民心相通。
(劉讓雄 王向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