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首都高校防疫線“最后一米”
北京教育系統機關41名聯絡員駐守高校疫情防控第一線—— 筑牢首都高校防疫線“最后一米”
5月18日,北京理工大學房山閻村校區疫情發生當天,北京市教委民辦教育處薛聞喆第一時間奔赴校園,立即投入到學校突發疫情防控處置工作中。
與此同時,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機關系統41名干部,按指令迅速入駐有千名以上學生的高校,成為此輪疫情下高校防疫最緊要關頭入駐學校的聯絡員,也成為首都教育系統高校防疫措施落地見效閉環管理“最后一米”的關鍵環節。
與病毒賽跑,做校園“安全衛士”
2020年疫情期間,薛聞喆就是組織安排的駐校聯絡員,負責聯系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兩所大學的疫情防控工作。現在,薛聞喆每天都會把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點和最新部署及時傳達至學校,參與學校防疫會議,同時他還會把自己發現的一些問題及時跟學校領導溝通。
每天走路2萬步起、工作時間長達十三四個小時,是市教委高教處王佳琦的日常寫照。為確保校園疫情防控每個環節不疏漏,從入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那刻起,他的足跡就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王佳琦認為,做好市級聯絡員工作的關鍵是要“多聽”“多走”“多看”“多記”和“多溝通”。他尋訪了校園各個職能部門,一本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幾天工夫就用去了一半。
為了“與病毒搶時間”,入駐中國人民大學后,市教委語言文字工作處鄧鴻在校園巡查時發現防疫隱患后,第一時間和學校專班研究后提出建議,快速完善了物資入校交接緩沖區。而在入駐中國音樂學院后,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高山艷在協助學校做好防疫檢查的同時,還將學校畢業年級求職就業等實際困難上報,及時幫助協調解決。
與關愛同行,防控專業又暖心
“我們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走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發現薄弱點,提出完善意見。”5月17日晚,北京市少年宮劉弦接到派駐高校做聯絡員的任務后,18日一早就進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劉弦參加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大會和北京冬奧會等活動,有疫情期間參與重大活動的防疫經驗。到校后,他在和學校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建議學校借鑒北京冬奧會期間的做法,落實校園內外環境“雙重隔離”,避免了圍欄周邊手遞手情況的發生。
“按照高校統一的疫情防控要求,聯絡員進入校門就不出去了,住在學校踏實完成工作。”北京市教育檔案館趙長順現在每天早上一睜眼,就到學校的各個關鍵點位巡視。校園里發生的許多感人事情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趙長順說,校園封閉后,學生理發成為一個難題,學校及時購買了一批容易上手的理發工具發給各樓長,兩天內就被學生借走50多次。
與榜樣為伴,上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課”
入駐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后,市委教育工委組織一處竇海超發現,由于體育場施工,本就不大的校園活動空間更加局促,加上校園封閉管理,學生們開始有些負面情緒。竇海超認為,應該“疏堵結合”,更加注重與學生溝通,筑牢疫情防控的思想防線。“在保障健康安全的情況下,讓學生參與到力所能及的防疫工作中,上好這堂疫情防控的‘大思政課’。”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統一戰線與群眾工作處葉文林是一名高三孩子的父親。下沉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后,他就沒有回過家。“進駐時沒考慮那么多,現在特別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疫情之下家長的責任與擔當,也會為即將走上高考考場的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記者從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將加快完善高校聯絡員長效工作機制。一方面,確保發揮“下達”作用,通過聯絡員第一時間傳達市委、市政府最新指示要求,指導高校及時對本校防控任務安排進行動態調整;另一方面,確保發揮“上傳”作用,堅持當天事不過夜,聯絡員每天匯總問題清單,及時將高校落實各項防控措施的信息向上匯報,摸底掌握高校管理層和廣大師生員工的訴求和困難,盡可能把工作做在前面。同時,還要激勵更多黨員干部投身社會面“動態清零”行動,堅決捍衛校園一方凈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