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業大學 多元·多維·多樣培養新工科人才
協同育人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走向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但也是面向未來工科人才培養改革亟須破解的難題。作為具有鮮明行業特色、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始終遵循工科人才培養規律,積極適應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致力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注重協同培養人才。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啟產學結合、90年代深化產學研結合,到21世紀初創新產學研合作育人,形成了較為健全的協同育人模式和制度體系。
跨入智能時代,面對新形勢,學校積極應對科技變革、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面向智能時代的普通高校工科人才多方協同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等3個國家新工科項目研究為抓手,以人才協同培養為主線,依循轉變理念、重塑素質、協同融合、跨界合作的改革思路,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從專題突破到綜合實施、從改革試點到全面推廣,開辟新工科人才協同培養拓疆之路,成體系地推進協同育人新融合,協同主體轉向多元、協同內涵呈現多維、協同模式走向多樣,逐步形成“多元·多維·多樣”的人才培養大協同格局,探索中國特色的地方高校協同育人經驗。
理念引領、理論引路,把好人才培養改革新方向
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的“九個堅持”和人才培養的“六個下功夫”,把好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方向,轉變觀念,創新理念,以新理念新思想凝聚共識、引領改革。2017年啟動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組織開展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大討論,深化新工科理念認識,先后提出了“大人才觀”“大工程觀”“大質量觀”“大協同觀”以及“變與不變的人才培養辯證觀”,引領人才培養改革應對科技產業變革,堅守立德樹人不變、人才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不變,統籌協同高質量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
學校充分認識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性,堅持以理論研究引路,以科學的理論指導改革,確保改革的科學性。圍繞新工科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開展新工科教育專題研究,形成了《普通院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論綱》,提供人才培養改革的依據。明確“面向智能時代工科人才素質要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協同培養改革的總體目標、建設思路、重點任務、實施體系、組織保障、具體措施等;以冶金—材料專業鏈群改造升級為專題,探索傳統專業改造升級路徑等。
面向未來、素質重塑,構建人才素質新結構
學校以重塑學生素質結構為改革切入點,結合前期理論研究成果,構建集約化的“知識、智能、品質”三位一體新工科人才素質結構。知識結構,以不同的思維方式構建知識體系,包括以科學邏輯思維掌握的科學知識、以人文思維掌握的人文知識、以技術思維掌握的應用技術知識、以工程思維掌握的專業知識;智能結構,由智慧結構和能力結構組成,包含感知、理解等對客觀事物獨創的執行力與創新創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信息能力和決策能力等;品質結構,由理性的態度,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取精神、勤奮踏實、協作共享的品質等組成。圍繞新素質結構,學校出臺修訂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重構人才培養方案,跨界重置課程新譜系,有機融合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并將課程思政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設置綜合性課程、交叉性課程、開放性課程,增設體現產業和技術新發展的工科核心課程;減少課內學時比例,確保實踐教學學分和學時,加強校企協同育人等,突出學生知識、智能和品質協同培養。構建各具特色的專業培養方案,如冶金工程試點專業針對產品結構升級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在產業中的運用,增設了節能減排、智能制造、大數據等選修課模塊。外國語學院開設冶金特色翻譯課,探索“語言+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之路。
六維度六協同、跨界融通,打造校內協同育人新模式
學校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立足點,聚焦人才培養關鍵環節和要素,從“三全育人”、學科專業、課程建設、資源平臺、課內課外、創新創業等6個維度推進人才培養六協同,探索融合貫通式新模式。深化“三全育人”協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引導多“體”聯動,全面覆蓋,構建“三全育人”新模式和“十大”育人體系。推進學科專業協同。以冶金工程專業試點,加強學科跨界、專業交叉,走出“一主三化三結合”傳統專業改造升級之路,構建冶金—材料、智能制造專業群,形成“工科+X(環保、大數據、物聯網等)”人才培養模式;以機械類專業試點,跨界融合機械、電子、計算機學科,形成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群和教學新體系,實施“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經過改革,促進專業結構優化和水平提升,13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評估),通過數量位于省屬高校首位。新設7個新工科本科專業,35個專業進入國家、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方陣,其中國家專業建設點12個。加強課程建設協同。樹立教學學術理念,實施協同教研,開展跨學科教學,推進無交叉不課程、無研究不開課,從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教師團隊、培養制度等方面,深化課程交叉融合。試點專業改革教學組織形式,開展“一人多課、一課多人”協同教學;注重實驗/實踐教學融合,強化“虛擬仿真實訓+工廠實踐訓練”相結合;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實施進階式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實質性地開展知識交叉應用等。近5年,入選國家一流課程6門,建成國家共享視頻課兩門、省級慕課134門、線上課程500多門。促進資源平臺協同。加強平臺貫通、資源共享,建立以專業實驗室、研究中心、創新創業教育中心、校辦產業多方協同的實訓實踐聯合體,形成國家、省、校三級實踐平臺體系,開展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跨界培養。推動課內課外協同。延伸第一課堂,形成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辦法》為依托的第二課堂育人供給模式,構建以傳導壓力、注入動力、提升實力、增強活力、形成合力、彰顯魅力“六力驅動”為核心的課外育人機制,打造多部門協同的品牌項目,如“薈靈茶座”師生暢談、“青春·禮贊”表彰大會等。深化創新創業協同。整合創新教育資源,成立萃智眾創空間,構建從創意實現、創新實踐到項目孵化一站式服務模式,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升級版,培養學生跨界綜合能力。特別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工程訓練”課程,構建“三維一體、勞創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深化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近5年,學生共獲授權專利1139項,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國際獎88項、國家獎1083項、省級獎2798項,獲A類賽事國家一等獎13項,榮獲機器人世界杯中國賽“四連冠”等。
多主體四合作、跨界融合,創建校外協同育人新機制
學校打破組織邊界,加強跨界辦學,協同多方主體,深化校地、校企、校際、跨境四合作,成體系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形成協同育人校地合作共同體、校企合作生態圈、校際合作新聯盟、跨境合作國際化。特別是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發展,著力打造兩大平臺,深化產教科教融合。一是與馬鞍山市合作創建“安徽工業大學馬鞍山產業學院”,打造“產業學院”平臺。依托平臺探索產教融合新形態。目前,140名學生正式進入產業學院的通信通訊、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4個方向學習,建立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企業服務為一體的實體化運行機制,實施“四共”(共制培養方案、共施培養過程、共建實踐基地、共評培養質量)、“四真”(真實任務、真實流程、真實場景、真實考核)人才培養機制,促進人才培養供給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二是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創建“安徽工業大學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學院”,打造“人工智能學院”平臺。依托平臺打造科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實體,貫通科教產,開展跨領域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培養,推進產教融合走向產教科教協同。
成果豐碩、推廣應用,彰顯協同育人改革新成效
經過6年的改革與實踐,促進了全校師生教育思想觀念大轉變,以協同理念為引領的人才培養新形態已呈現,學科專業走向跨界,產教融合進一步深入,人才培養合力不斷增強,改革成效逐步顯現;一批人才培養改革成果獲省級教學成果獎,其中“跨界·融合·協同: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等4項成果獲省級特等獎、8項成果獲省級一等獎;6年中,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首批試點高校、省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高校、省“雙基”建設示范高校、省線上教學示范高校等稱號。“面向智能時代的普通高校工科人才多方協同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改革成果,2019年5月獲評教育部門中期檢查“優秀項目”;2020年6月,在教育部門組織的全國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結項驗收中鑒定為“優秀”;2020年11月,全國新工科教育創新中心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項目主持人、安徽工業大學校長魏先文教授先后應邀參加“新工科與一流本科建設”研討會、“新工科·新冶金”全國冶金高校校長論壇、長三角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聯盟成立大會、安徽省新工科建設推進會等,推介學校新工科人才培養經驗。多家權威媒體以“安徽工業大學第二課堂讓學生收獲別樣精彩”為主題報道了學校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
(魏先文 雷金火 方大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