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職業技術學院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創新終身教育模式 助力粵西鄉村振興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新型職業農民教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統籌各方資源,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形成“政校企村聯動”機制。依據泛在學習理論,實施扶貧工程——面向傳統行業新應用技術的“授漁”脫貧培訓、扶志工程——面向基層管理的“雙高村官”棟梁支撐培訓體系、扶智工程——面向農村新業態的“頭雁工程”造血循環培訓,構建了“三扶三訓提質”的教育體系,實現了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模式的創新。
一、問題解決方法
(一)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問題,構建“政校企村聯動”的培訓機制
1.構建“政校企村”共同參與的立體化培訓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政府部門發揮政策引導、組織保障、資金補助的作用;茂名職業技術學院發揮師資整合、課程設置、組織教學的作用;歐美泰公司等企業發揮創業指導、技術支持的作用;牙象村等鄉村組織村民、收集學習反饋及提供實訓基地。
2.實施“政校企村”融入式合作,“全過程”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聘請政府部門領導、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農業技術專家、示范村村干部參與培訓指導委員會,共同研討培訓方案、評議培訓的重要教學環節、反饋學員的評價。企業行業專家參與培訓全過程,動態調整“雙高村官”人才培養方案。
(二)針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實施“三扶三訓提質”工程
1.扶貧工程——面向傳統行業新應用技術的“授漁”脫貧培訓
茂名職業技術學院堅持精準扶貧、技術先行,面向粵西鄉村地區的傳統行業開展新應用技術培訓15962人次,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授漁”脫貧培訓體系。
(1)政校村聯動,實施貧困農民新應用技術培訓。聯合黨委政府部門,面向農業種植業,開展“花期管理”“番石榴種植技術”“剪枝實操”等技術培訓;面向建筑業,開展“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知識”“房建識圖(建筑、結構、水電施工圖)”等技術培訓;面向廚師行業,開展“刀工勺工實操”“雕刻實操”“藝術拼盤”等技術培訓。合作企業舉辦農業技術培訓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80人,吸納貧困人口就業195人,通過培訓實現就業490人,幫助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2)政校企合作,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技能證書培訓。政校企合作開展農民工電梯技術培訓,參訓學員考取電梯特種行業操作證,與公司直接簽約上崗,平均月薪達4000元以上,實現“培養一人,脫貧一戶”。政府部門出資283萬元與學校共建漁船駕駛及輪機模擬操作實訓基地,開展漁業高級駕駛職務船員、漁業高級輪機職務船員等培訓,共有119人獲得一、二級船長及輪機長證書;累計培訓漁業船員和普通船員5459人,幫助漁民掌握技術、順利上崗。
2.扶志工程——面向基層管理的“雙高村官”棟梁支撐培訓體系
面向基層管理需要,實施“村官大學生培訓工程”,著力扶志,構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雙高村官”的棟梁支撐培訓體系,培養了1709名“雙高村官”。
(1)構建“職證訓服”融通的課程體系。面向新型職業農民“村官”崗位群,形成“雙高村官”課程體系。開設思政課等,強化“扶志”,增強學員帶領群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加強社會實踐,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傳承不怕困難、勇于拼搏的革命紅色基因,引導學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依據課程開發途徑,使職業崗位、課程、證書、培訓、社會服務等元素相互融通,學歷教育與技能證書結合,實現學歷與能力“雙提升”。
(2)構建“四維空間”一體化教學法。實施空中課堂、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四維空間”一體化教學法,增強教育培訓針對性,讓學員掌握高技能。
“空中課堂”,即依托“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教學資源庫”,開展理論講授及案例分析。學員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解決了學習時間分散的問題。
“固定課堂”,即在區(縣級市)5個固定培訓基地開展課堂講授及模擬訓練,既方便學員就近學習,又增強了學員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流動課堂”,即根據學員學習特點分段安排課程,上午課堂講授,下午到典型示范村現場體驗。開設“村官課堂”,鼓勵優秀農民走上講臺“現身說法”。
“田間課堂”,即專家、教師走到田間地頭指導生產實踐。如到池洞鎮蒲垌村現場指導百香果和青梅種植、山地雞養殖等技術,到化州市新安鎮“木立果園”指導番石榴種植技術。
3.扶智工程——面向農村新業態的“頭雁工程”造血循環培訓
在扶貧過程中不斷“增其智”,開展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直播“網紅”等新業態培訓6182人次,構建“頭雁工程”造血循環培訓體系,帶動當地農民實現致富夢。
(1)因產施訓,實施創新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針對農村產業發展需要,開設“金融與信貸政策”“農業發展動態與新技術”等專題培訓,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涌現了“信宜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創辦“木立果園”的“化州新型職業農民”等。成立天泰豐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戶社員1000多人,建設高標準示范基地3000多畝,帶動當地1500余戶農民就業,戶均年收入6萬余元。
(2)因村施訓,實施“一村一策”“頭雁”培訓。根據《茂名市萬名鄉村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實施“一村一策”新時代新技能培訓模式。在盛產圣女果的濱海新區電城鎮架炮村開展“農產品網絡直播銷售技能”培訓,在參加“美麗鄉村”評選的濱海新區電城鎮白蕉村開展“美麗民居設計建造技能”培訓,在建設“摩天小鎮”的高州市馬貴鎮周坑村開展“鄉村旅游培訓”等,有效提升培訓效果。
聯合茂名市旅游部門開展“一村一品一網紅”培訓,打造“網紅”農民IP,充分利用手機“新農具”,實現農產品及鄉村旅游網上推廣。
(3)因技施訓,實施“科創種子”“雨露”培訓。新業態需要新技術,成果團隊依托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培訓中心、廣東BIM技術應用協同創新中心,開展BIM建模與BIM考證培訓,培訓123人;開展以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茂名濱海新區產業技能人才工程”,培訓817人次;與茂名市水果電子商務協會合作,共建“線上直播合作項目”,開展農村電商技能扶貧培訓1200人次,培養“科創種子”。
二、應用與推廣
(一)應用效果
1.貢獻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教學成果
(1)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規范》市級標準。
(2)建成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省級1門、校級3門,獲得省級教學比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
(3)建成廣東省工程中心1個、市級技術研究中心1個、村鎮人才培養實踐基地5個、校村共育人才培養基地2個。
(4)成果團隊成員榮獲“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等稱號,1人被評為茂名市名教師,1人被聘請為教材編審專家、師資培訓專家。
2.搭建了新型職業農民泛在學習資源平臺
(1)建成“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教學資源庫”,形成了包含5種類型、12個崗位、137門課的課程體系。
(2)編輯《三農信息》資料,在全市各鄉鎮免費發放,供農民學習。
(3)開設“三農傳媒”微信公眾號,定期向農民推送學習信息。
3.提升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質量
(1)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村官大學生”1709名。
(2)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23853人次。
4.服務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的能力提升
(1)成果團隊拍攝的《領頭雁——茂名市“頭雁工程”學歷教育培訓紀實》《木立果緣》被茂名市作為全市基層黨員教育片。
(2)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3個。
(3)完成4000人次的新時代新農民新技能培訓,其中針對11個省定貧困村培養技能農民500人次。
(二)成果推廣
1.媒體宣傳
學校開展的“村官大學生培訓”工程被面向全國推介,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本地主流媒體先后27次對成果進行報道。
2.政府部門采用
成果部分內容被納入《高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電白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發展規劃。
3.宣講推廣
團隊成員受邀到粵西、粵東、珠三角等地區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國有企業、職業院校開設相關講座36場,受眾8000多人,推廣效果明顯。
(梁輝良 程鵬 李梓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