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學院材料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賦能建材人才培養 ——湖南工學院材料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到來,使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面對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湖南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緊緊圍繞“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以“新工科建設”為指引,以“工程認證”為驅動,構建了“培養體系、課程教學、實踐訓練、創新創業”“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走出了一條破解地方高校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難題的創新之路。
頂層設計
以市場需求引領專業提質升級
作為以建材為特色的老牌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有積淀深厚的建材行業特色,但也有人才培養與行業結合不緊密的缺陷,在新工科建設的背景下,學院遵循“淘舊改老,扶優強特,增新加急,優化結構,動態調整”的原則,實施專業動態調整。加強與建材行業的有機結合,對現有本科專業進行分類建設,使每一個專業都找準定位、凝練特色,或與建材產業結合,或實現與湘南地區同類專業的錯位發展。以學科建設帶動專業建設。近年來,圍繞湖南“三高四新”和衡陽“三強一化”戰略,緊密對接湖南省先進陶瓷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和衡陽市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加強學科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推進學科與人才、團隊、基地、項目的有效聚合和一體化。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契機,強化一流專業建設示范效應,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體系。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以水泥工藝為特色,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工程認證受理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為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位于國內一流應用型專業前列。學院還新增了復合材料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等專業,加強新工科建設。
四位一體
以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既需要專業設置符合社會和行業的發展要求,更需要緊跟時代潮流和社會需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不斷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構建了“培養體系、課程教學、實踐訓練、創新創業”“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機制。
改革人才培養體系。基于學校定位,并根據行業需求和工程認證要求,修訂人才培養目標,由以前單一的專業能力目標向綜合素質能力目標轉變,基于OBE理念,構建了“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目標矩陣,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改進。立足現代建材產業的需求,根據能力目標矩陣,開設了材料創新綜合實驗、材料與環境、標準與法規、工程經濟與項目管理、材料與化工安全等素質類課程,確保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涌現出“湖南省百佳大學生黨員”賓寧江、張李軒等一批優秀學生典型,劉文峰等57名學生獲評湖南省優秀畢業生,譚欣等4名學生獲評湖南省創新創業優秀畢業生。學生張美勝等在網上發起援助煎餅攤主的善舉被《中國青年報》《湖南日報》等100余家主流媒體正面報道。2022屆畢業生考研升學率達13.6%,不少學生升入“雙一流”高校。歷屆畢業生就業遍布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等省份的建材企業,行業聚集度達70%,大部分已成為技術骨干或中高層干部。
推進課程建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單元和基本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加強一流課程建設。將科研成果、生產案例、思政元素及時融入課堂教學,開展探究式、項目式教學;建設并利用線上課程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利用虛擬教研室,與企業、鄉村合作建課,服務《中國制造2025》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課程建設成績顯著,立項國家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4門、省級線下一流課程2門、省級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門。積極響應國家“慕課西行”的號召,與新疆塔里木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高校的學子隔空同上一課。與企業合作編寫行業教材8部,制定行業標準7項,服務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
強化實踐訓練。實踐訓練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度重視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立項建設了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湖南省優秀實習教學基地、湖南省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和湖南省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0余個。組建“材料卓越班”,實施“3+1計劃”,即:學生在校學習3年、企業實踐1年;企業安排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導師,指導實習和畢業設計;學生直接參與公司實際項目,在企業里實踐,在項目里設計,把被動的畢業設計變成主動的專業實踐。依托“校友邦”搭建“互聯網+”實踐教學平臺,實施“互聯網+實習”管理模式。開辦“實踐教學班”,集中實習和自主實習相結合,規范了畢業實習管理。開展虛擬仿真實習,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校外實習與思想政治實踐及勞動教育相結合,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
狠抓創新創業。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競賽的方式,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把創新創業與課內外教學深度融合,成為學生提升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每年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宣講會,邀請專業指導教師和獲獎團隊為全院學生作培訓交流,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激發學生從事科研與探索的興趣和潛能。構建了“創新綜合實驗—學科競賽—科研訓練—社團活動—畢業設計”“五位一體”的研學模式,引導學生參加科研項目40余項;學生主持創新創業訓練項目90余項,其中國家級別11項、省級20項。近年來,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混凝土材料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SAMPE超輕復合材料機翼/橋梁學生競賽等全國性行業比賽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參加湖南省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與化學化工創新競賽等省級比賽獲獎30余項。結合“鄉村振興”“雙碳政策”等國家戰略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其中“殼有所為——稻殼的高效利用及其產業化”“綠水清醛”等成果榮獲湖南省第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此外,學生發表科研論文22篇(SCI/EI收錄6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
協同育人
以校企合作促進內涵發展
近年來,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以“工程認證”為抓手,依托建材行業,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大力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持續推進基礎實、技術精、能力強、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促進學院內涵發展。
共建教學科研平臺。加強與建材企業合作,與韶峰南方水泥合作共建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與金磊南方水泥共建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與湖南順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建立湖南省錳酸鋰用電解二氧化錳綠色生產與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與邦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湖南省高校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與衡陽凱新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建立衡陽市綠色建筑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與衡陽憶樂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組建衡陽市新型樹脂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此外,校企聯合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7項,出版專著2部,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獎1項和衡陽市科技進步獎3項。
共建現代產業學院。瞄準企業改造升級,主動對接產業鏈、創新鏈,按照政校企深度合作和共建共治共管模式,與湖南省硅酸鹽學會、湖南省建筑材料工業協會、韶峰南方水泥、雙峰海螺水泥、中建西部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新型建筑材料現代產業學院,積極探索校企多主體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模式,實現教學與產業、人才與市場、學業與就業無縫對接,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為湖南及周邊省份建材企業的水泥生產線進行熱工標定,產生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與南方水泥、湖南順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衡陽建衡實業、溆浦江龍錳業、湘潭華昇環保科技等多家企業在固體廢棄物建材資源化和新型建材開發等方面開展項目合作,成果轉化產生經濟效益7000多萬元。
培養“雙師型”教師。面對目前引進的高學歷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較弱的現實,學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自2019年起,在暑假組織教師到南方水泥、巴德士、海螺等國內先進建材企業掛職鍛煉,參與建材企業的生產、管理等工作一個月以上。以“老帶新”的方式組建團隊,讓青年教師全程參與企業項目研究過程,強化了青年教師的科研和工程實踐能力。聘請企業教師和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相結合,實行“雙導師”制,近年來,從企業引進博士9人,到企業掛職鍛煉博士8人,從南方水泥、海螺集團和中建西部建設等建材企業聘請20余名高級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54%,構建了一支結構合理的一流應用型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6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25人、“雙師型”教師26人、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湖南省教學名師1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4人、湖南省硅酸鹽學會副理事長3人、湖南省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1人。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改革創新的沃土,必能結出改革創新的碩果。為了建設富有建材特色且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材料類學科專業,湖南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永遠在拼搏創新的路上!
(羅建新 吳智 婁曉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