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創建鄉村小學教師立體式貫通培養體系
銜接·統整·聚力 培養新時代鄉村小學教師 ——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創建鄉村小學教師立體式貫通培養體系
近年來,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積極發揮百年師范教育優勢,依托四川省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創新團隊建設、四川省小學教育專業示范建設、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模式探究、鄉村小學教師職前職后貫通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等項目,直面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短板,精細謀劃、精準施策、精心育人,開展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歷經近20年,學校秉承“全科型”鄉村小學教師人才觀和立體貫通培養的路徑觀,創新構建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的目標體系、平臺體系、教學體系,形成“目標銜接、資源統整、教學聚力”的時間、空間、主體三維立體式“銜接·統整·聚力”貫通培養體系,培養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新時代鄉村小學教師,為鄉村振興釋放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
應局
直面問題梳理清單
1927年,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眉山國民師范學校創辦,自建校以來,一直致力面向農村培養具有深厚師德修養、高水平專業技能的鄉村教師。2002年,與眉山農業學校合并組建為眉山職業技術學院,新的發展方向帶給學校新的發展機遇,更為學校日后開展鄉村小學教師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近年來,學校堅持問題導向,直面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目標定位不準、指向不明、銜接不夠,培養平臺架構不通、協同不足,課程體系特色不明、支撐不足,教學體系路徑單一、實施聚力不夠等問題,著力理清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的新路徑,使學校發展和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煥發出勃勃生機。
破局
精準施策精心育人
學校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科學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精準施策,以貫通培養理念,著眼鄉村小學教師職前職后發展,一體化設計鄉村小學教師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確立了“三愛三能”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目標體系,搭建了“三共三聯”鄉村小學教師培養平臺體系,構建了“三修三雙”教學體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時間、空間、主體三維立體式的“銜接·統整·聚力”貫通培養體系,破解了一個個難題,打造了一個個亮點。
——確立“三愛三能”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目標,實現梯級目標銜接,破解培養目標定位不準、指向不明、銜接不夠的問題。
依據國家《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聚焦鄉村小學教師核心素養,貫通設計職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畢業要求、職后5年發展目標,確立“三愛三能”目標,為鄉村小學教師培養量身畫像,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全課程。
以德為先,“三愛”導向。細化師德規范,凸顯“愛教育、愛學生、愛鄉土”的“三愛”教育情懷,滲透培養全過程,對接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的要求。“三愛”目標具體指愛教育、愛學生、愛鄉土,共有12項細化指標。
以能為基,“三能”并重。培養目標依據鄉村小學教師成長規律,結合鄉村發展和鄉村小學教育的獨特需求,突出教學、育人、發展三種關鍵能力,包含12項具體要求,其中“知識扎實、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資源開發、班級管理、心理輔導、溝通合作、學校管理”對應“教得好”的鄉村教師培養要求;“鄉村適應、鄉村建設、教育研究、終身學習”對應“有發展”的鄉村教師培養要求,即能深入鄉村“適應一方文化、實施一套教育、參與一些建設,實現一生發展”。
——搭建“三共三聯”鄉村教師“孵化園”平臺,實現三方資源統整,破解培養平臺架構不通、協同不足的問題。
搭建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院校、小學“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平臺。學校先后與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近50所小學建立鄉村小學教師發展“孵化園”5個,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研習”機會,對畢業學生“扶上馬、再送一程”,為鄉村教師職前職后貫通培養提供保障。
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機制。“孵化園”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統籌、院校協同,實施“基地共建、人員共管、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院校與地方小學共同建設“鄉村小學教師發展孵化園”基地學校,共同服務師范生與鄉村小學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共享教育資源,打造大學小學雙向嵌入的教師發展平臺。
構建聯通、聯動、聯合的保障機制。依托“孵化園”平臺,打破時空界限,打造空間聯通、人員聯動、資源聯合的保障機制。以優質小學為基地校,輻射鄉村小學,立足鄉村文化與發展共同研發教學資源,大學小學雙向嵌入、共融共進、協同育人。
院校教師與鄉村小學教師雙向掛職、兼職。小學教師深入院校論壇、課堂進修學習,提升理論水平,任教掛職,開展研究;院校教師通過名師工作室、掛職鍛煉等方式“下到”小學現場,深入開展協同教研活動。院校教師進行理論指引,小學名師進行實踐指導,學崗結合、理實一體,共同為鄉村小學教師提供專業指導、專業支持、專業關懷,促進他們情智共生、進階發展。
——構建“三修三雙”教學體系,實現校內外教學聚力,破解課程體系特色不明、支撐不足,教學體系路徑單一、實施聚力不夠的問題。
全科架構,開放設計,建“三修”專業課程。深入鄉村,廣泛調研,對鄉村小學教師崗位要求進行分析,以崗定學,構建“通修—專修—拓修”的“三修”課程體系。構建起包括通修、專修、拓修3個層級,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學科方向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綜合實踐課程5個模塊的課程體系,支撐“兩主+兩輔”的“全科”鄉村教師培養。開發6門鄉村教育支撐課程,建設省級在線開放課程3門,編寫優質教材8部,建成鄉村小學教師開放資源庫。
課堂革命,打造能力本位課堂。基于“三教”改革,實施系列教學改革行動。實施“一師兩課”“一師兩賽”“一師兩做”“一師兩聯”“一師兩查”系列教改行動,促進教師轉觀念、改教法、改教材,強化學崗對接能力培養。實施“一師兩課”課改行動,即專業每名教師做好一門課程整體設計、展示一堂教改公開課。對接鄉村小學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與崗位需求,明確課程承載人才培養目標,重構課程教學內容,完成課程整體設計,操練教學設計能力。實施“一師兩賽”教賽行動,即專業每名教師以主講人身份參加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一體化教學能力比賽。重在學習培訓、研討交流、互學互助、抱團進步,并以賽檢測改革成效。實施“一師兩做”教研行動,即專業每名教師須主持或參與一個課程建設項目、一個教研課題,提升專業教師教科研水平。實施“一師兩聯”實踐行動,即專業每名教師聯系一所小學及該小學的一個學科組,了解小學教育發展動態及小學教師崗位要求,參與小學教學研訓,提升“雙師”水平。實施“一師兩查”診改行動,即通過推門聽課開展課堂講授紀律及教學設計、實施督查,實現教改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學改革常態化,持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打造高效課堂。
三段實習,創“三雙”實踐教學。實施“雙師、雙班、雙課”互通的“三雙”實踐教學,大學小學“雙班”對口,大學小學“雙師”攜手,大學小學課堂“雙課”互通。跨身份,大學小學“雙師”攜手,厚植鄉村教師專業理想情懷。以大學理論教師和小學實踐導師“雙導師”團隊培養鄉村教師。跨區域,大學小學“雙班”聯動,搭建鄉村教師專業成長支架。小學教育專業班級從大一開始與小學班級“班對班”結對開展活動。跨任務,大學小學“雙課”互通,避免鄉村教師培養理實脫節。通過“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等活動,大學小學師生同堂上課,小學生學知識,大學生學技能,小學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大學教師提升“雙師”素質,實現跨任務的“雙課”互通。
“三修三雙”實踐教學體系,重構了凸顯鄉村教育元素的課程體系,打造了支撐鄉村教師培養的課程和教學資源;實施“雙師、雙班、雙課”互通的“三雙”實踐教學路徑,強化師范生崗位實踐能力,校內校外聚力實施人才培養。
縱覽創新建構的“銜接·統整·聚力”貫通培養體系,既有“大刀闊斧”的大氣象,又有“拈針繡花”的細功夫,目標體系、平臺體系、教學體系的構建如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三個環節,節節發力、節節作為、節節精彩,三個環節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不僅實現了鄉村小學教師職前職后培養目標銜接、“三位一體”資源統整和校內校外教學實施聚力,更充分體現了師范教育的底色,彰顯職業教育特色,成為可復制、可應用的有針對性的鄉村教師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具有獨創性和開創性。
解題
特色鮮明成效喜人
隨著“銜接·統整·聚力”的鄉村小學教師立體式貫通培養體系的持續深入推進,學校人才培養取得喜人成效。
人才培養質量方面,近三年,師范生教師資格證考取率均達92%以上。近5年,學生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76項,其中一等獎16項,小學數學團隊獲四川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師范生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就業率達96%以上,對口就業率達86.85%,用人單位滿意率達94%。
近5年,學校培養了2000余名畢業生,其中有600余名“三州”地區教師,畢業生80%服務鄉村教育,學生入職5年后90%成為鄉村教育骨干,服務鄉村教育發展和民族地區教育脫貧攻堅成效顯著。以“孵化園”為平臺,培養培訓大批鄉村教師;與涼山甘洛縣簽訂《小學教育幫扶協議》,為甘洛、甘孜等地培養小學教師500余名;為“三州”地區教育“造血”,組建甘洛、金陽以及眉山周邊鄉村支教班,輸送528名學生到鄉村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在眉山市、甘洛縣、峨邊縣舉辦校(園)長培訓、民族地區“菜單式”師資培訓、家長培訓80余場,參培人數超過2.3萬,全力助推鄉村教育事業發展。
“銜接·統整·聚力”的鄉村小學教師立體式貫通培養體系成果被省內十余所同類院校借鑒運用于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構,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綿陽、德陽、樂山、阿壩州等多地的教育體育部門及高職院校借鑒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的鄉村教師培養經驗,省外多地教育部門主管領導和校長前往鄉村小學教師發展“孵化園”學習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該成果在階段性研究過程中,出版著作12部,公開發表論文23篇,獲得專利2項、軟著1項,獲省級以上獎勵15項。2017年,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建成省級示范性專業。2021年,學院以小學教育專業群為基礎,成功申報“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
令人欣喜的成績背后,是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對鄉村小學教師培養的不懈探索與成功實踐。未來,眉山職業技術學院將立足本地,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謀劃推進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張雪艷 王其紅 徐井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