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用科技幫助農民培育優質丹參——梯田里長出“南開苗”
“王老師,您發過來的丹參種苗,農戶已經補種下去了,成活率在90%以上。最開始那幾畝地的苗子長了有四五厘米,壯實著哩!”在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韓店鎮東門村二社的一塊梯田邊,南開大學幫扶干部、村第一書記王建鵬正高興地向遠在天津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春國報喜。
這里是南開大學科技助農項目“中藥材新種質創制、新品種培育及推廣”試驗示范田,首批以現代化種植技術試種南開大學培育的優質丹參,承載著助農增收的重要使命,于近期正式啟動種植試驗。
最初因為擔心種苗“水土不服”,王建鵬和種植戶韓跟虎絲毫不敢馬虎,整理土地、鋪設地膜、種苗種植、澆水、施肥,一天要來地里好幾趟,遇到問題就打視頻電話給王春國教授尋求遠程指導。如今,望著地壟上綠油油的丹參苗,王建鵬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莊浪縣地處六盤山西麓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間。2012年,南開大學確定對口幫扶莊浪縣。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2020年2月,莊浪縣獲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脫貧摘帽。南開大學持續加大幫扶力度,科技助農就是助力莊浪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
甘肅省是中藥材種植大省,這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氣候較為干旱,有利于中藥材中藥物有效成分的積累。韓店鎮東門村原本就有種植大黃、柴胡等中藥材的傳統,然而收益并不明顯。“藥農種植的中草藥品種多樣,但種植模式較為落后,管理粗放,品質參差不齊。算下來,每畝產值只有2000元左右。因此村民種植中藥材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王建鵬說。
去年9月,南開大學組織專家團赴莊浪考察,針對莊浪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推動一批優質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參加考察的王春國教授長期從事中藥材種質資源創制及新品種培育研究。結合莊浪地區的物候及土壤條件,他和團隊計劃在莊浪試種推廣收益高、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的丹參、黃芩等自主培育的中藥材新品種。
隨行的王建鵬當即表示,希望試驗田就建在東門村。南開大學設專項課題對這一科技助農項目予以科研經費支持。在南開大學到莊浪縣掛職干部的推動下,韓店鎮流轉了種植條件較好的10畝山地用作丹參試驗田。
去年秋天旋耕整地。今年4月,王春國從山東種苗繁育基地調運優質丹參種苗送到莊浪,并克服方言造成的溝通困難遠程視頻指導。王建鵬與村里中藥材種植大戶韓跟虎一起下地,起壟、覆膜、施肥、澆灌,全部采用現代化種植技術。
起初沒有經驗,第一塊地種下藥苗后沒有及時澆水,有四成沒活。后來在王春國指導下,王建鵬及時調整了種植流程,藥苗成活率穩定保持在九成以上。
“丹參新品種每年4月種植,10月底便可以收獲,畝產濕貨3000斤左右,每斤濕貨2元錢。照這樣計算,每畝丹參毛收入6000元左右,每畝比以往的中藥材種植收益翻了不止一倍。這10畝試驗田可以為村集體創收5萬元左右。”王建鵬信心滿滿。
他們給首批試種的丹參品種命名為“NK1號”,取南開的拼音字頭,一方面寓意南開科技智慧在莊浪梯田生根發芽孕育致富希望,另一方面也期盼以此為始,引育NK2號、NK3號……讓更多助農增收的優良品種落地生根。
王春國課題組還幫助當地聯系了天津、河北等多個省市的大型制藥企業預約收購,將幫扶進行到底。
“希望這個項目的實施,能帶動當地中藥材產業由單一、低收益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到多維度、高附加值工業化發展新模式的轉變,為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王春國希望以此為起點,依靠科技力量大幅提升莊浪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自主“造血”能力,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為強化對定點幫扶工作的科研支撐,南開大學設立專項課題,在科研部、社科部統籌下共支持“甘肅莊浪地區馬鈴薯重大病害高效綠色防控技術”“莊浪高端蘋果蟲害的綠色防控與品牌化建設”等8個項目落地,以高水平科研成果驅動定點幫扶工作提質增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