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1141”模式為青春注入“雙創”力量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迅速興起,無數青年的夢想被點燃。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應勢而動,直面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長期面臨的問題,率先將復雜系統創造論等先進理論運用到“雙創”教育中,歷經10年的探索實踐,構建“1141”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引領青年學子以昂揚的奮斗姿態擁抱新時代,書寫人生華章。
創新的“1141”“雙創”教育模式為各地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經驗,值得推廣借鑒。
溯源·淬煉
發現問題是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
時間追溯到2010年,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國家示范建設驗收,解決了人才培養定位不清、課程體系是本科“壓縮餅干”的問題,辦學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教師“雙師”素質不足、校內實訓基地與企業生產環境脫節、課程內容與崗位職業標準脫節、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針對問題,學校通過“高職院校‘引企駐校’長效機制研究與實踐”等課題研究與實施,實現“引企駐校、產教融合”,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組建混編師資團隊,將真實生產任務融入教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環境不真實和“雙師”素質不足的問題。此外,隨著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推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得到顯著增強。
到了2014年,學校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開設“雙創”課程,推動“雙創”事業取得一定發展。此時,學校發現,盡管“引企駐校、產教融合”的模式實踐為“雙創”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路徑參考,但是,由于“駐校”企業在校內的生產規模有限,企業工程師參與教學的精力有限,面向的專業和學生也十分有限。
在此背景下,學校借助2011—2014年立項的系列教學改革課題研究積累的經驗,創新構建“1141”“雙創”教育模式,研究如何系統性、整體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雙創”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可謂水到渠成。
“1141”是指1套“雙創”協同機制、1套“雙創”課程體系、4個“雙創”實踐平臺、1套多元評價體系,通過運行并實施,最終形成高職院校“1141”創新創業教育模式。2015年,“1141”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依托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改革開始在軟件技術、電子信息等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專業全面應用實踐,為成果持續完善、全面形成和推廣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統攬·辯證
精準施策是教學改革的實施路徑
學校直面當前“雙創”教育普遍缺乏協同機制、社會參與較少、“雙創”實效性差,學生主動性差、參與數量較少、“雙創”受益面小,資源缺乏整合、專創相互脫節、“雙創”合力不夠,評價方式單一、過程考核缺失、考評流于形式等問題,精心梳理問題清單,精準施策,出實招、見實效,使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建立并運行1套“校地企”“雙創”協同機制,多方賦能,實效倍增,破解缺乏協同機制、社會參與較少、“雙創”實效性差的問題。
形成統一領導、部門協調、齊抓共管、分工協作、校企協同的“雙創”教育聯動機制。成立以學校為主體,地方政府部門、合作企業協同參與的“雙創”工作委員會。設立“雙創”學院,牽頭建立運行管理機制,協調、組織、指導“雙創”實施,職能部門落實制度保障,教學部門具體實施。實現協同育人,效應倍增。
“校地企”“雙創”協同機制貫穿從培養目標制定,到教學實施,到教育評價的全鏈條,形成良性循環的“雙創”教育閉環生態系統,提高了“雙創”教育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效性。
——構建并實施1套“遞進式”“雙創”課程體系,全員參與,全面受益,破解學生主動性差、參與數量較少、“雙創”受益面小的問題。
以復雜系統創造論為理論指導,從系統整體性出發,開設通識類、“專創”融合類、實踐類“雙創”課程,形成遞進式課程體系,納入培養方案,教育對象全覆蓋。按省級標準打造《大學生創業之路》等“雙創”示范課程,建設課程資源,以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為主線,貫穿培養全過程。按照“基地、賽訓、課證、研訓”融合的原則深化課程改革,推動“專創”融合,讓學生在“雙創”教育中鞏固專業知識,在專業教育中提高“雙創”能力。
——打造并依托4類“多樣性”“雙創”實踐平臺,專創融合,能量聚合,破解資源缺乏整合、專創相互脫節、“雙創”合力不夠的問題。
生產性“雙創”實踐平臺。遵循主題多樣性原則,依托上海景格等“駐校”企業,打造“雙創”實踐平臺,將“雙創”過程融入生產過程,讓學生在生產環境中“真刀真槍”地搞“雙創”。通過感知訓練、案例教學、模擬仿真、四層遞進,實現“學生到學徒、到準職業人、到職業人”的3次轉變。
社團類“雙創”實踐平臺。結合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打造“雙創”社團,以“雙創”文化活動與競賽為重點,出臺社團考核辦法,明確激勵措施與責任義務;以“雙創”文化活動為紐帶,開展創業講座與沙龍、SYB培訓等活動,根植創業意識與創新精神;組建混編“雙創”團隊,按“創意開發—可行性論證—產品原型設計—商業模式開發—創業計劃書撰寫”的流程開展實踐,實現賽訓融合。
工作室“雙創”實踐平臺。遵循角色多樣化原則,依托牟廷敏大師工作室等打造實踐平臺。實施“雙創”精英培養計劃(如匍匐橋梁班等),以研發項目為支撐,采用“定制計劃+師徒結對+探究學習”方式,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達到樹典型、育標桿、提質量的目的;校級工作室以應用項目為支撐,分方向組建“雙創”團隊,模擬企業創新環境,提升“雙創”技能;系級“雙創”工作室以“雙創”訓練計劃項目為依托,采用工作坊模式,創業項目師生共商,創業團隊自由組建,明確師生角色定位,促使師生共同提高。
“眾創類”實踐平臺。遵循空間多樣性原則,創設“交子智創”,提供“雙創—眾創—孵化”直通車服務;實施辦公費減免等政策;開展項目推介、投融資服務;對接政府機構,落實政策扶持,“一站式”解決注冊難、融資難、幫扶難的問題,積累“雙創”經驗。
利用現有平臺資源,跨界組建“雙創”混編師資團隊,開發“雙創”課程資源,有效破解高職院校“雙創”教育普遍面臨的“課程平臺缺,‘專創’兩張皮,學生參與少”等現實問題,蹚出一條利用現有平臺解決資源缺乏的“雙創”新路子。
——開發并實施1套“多元化”“雙創”評價體系,打破適應,激發創造,破解評價方式單一、過程考核缺失、考評流于形式的問題。
遵循多元評價原則,綜合專家評估法和層次分析法,開發評價體系。第一課堂評價,以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培訓導師為主;評價內容以“雙創”大賽職教賽道評價標準與行業標準為參考,以創新精神、創業意識、“雙創”能力3個類別為評價重點,覆蓋學習態度、勞動教育、團隊協作、職業素養、創新性、創業者素養、商業性等要素;評價方式注重過程考核,充分運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多元化考核形式,打破適應性,激發創造力。第二課堂評價,貫穿社團、工作室、生產性實訓基地、眾創空間等實踐平臺,從“雙創”能力的4個維度,分別設置創新精神與批判思維、專業學術能力、科學研究、創業實踐等評價單元。
“多元化”“雙創”評價體系著力于學生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態度的激發,智力的發掘,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雙創”能力的培養,綜合運用專家評估法和層次分析法,形成了“評價主體強調多元化,評價內容重視核心素質,評價方向主張創業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深化了評價的內涵與外延,在“雙創”評價方面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
“1141”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如同“雙創”教育中的四個環節,節節發力、節節作為、節節精彩,破解一個個難題,打造一個個亮點,凝聚合力,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發展迸發出澎湃活力。
成效·示范
人才紅利是教學改革的喜人成效
經過不斷的創新、錘煉、實踐、再創新,現如今,“1141”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取得喜人成效,為推動高職院校“雙創”教育模式創新提供了方案,輸出了經驗,具有推廣的應用價值。
完成教改項目12個(國家、省級8個),發表論文17篇(核心3篇),出版教材2種、專著1部。2157名學生獲批立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50項、到賬經費250萬元,立項數和獎金數連續4年名列全省高職院校首位。
該成果推動成立學校創新創業學院和“雙創”工作委員會,出臺運行制度15個。學校成為四川省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川省高等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榮獲四川省“互聯網+”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挑戰杯”四川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優秀組織獎、四川省省級眾創空間等多項榮譽。
人才培養方面,實現“雙創”對象全部覆蓋,直接受益學生達2.2萬余人。第一課堂滿意度從83.59%提升到95.62%,“雙創”實踐技能考核優秀率從3.6%提升至23.42%。學生獲得“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雙創”競賽國家、省級獎勵49項。學生趙楠入選成都市“雙百工程”優秀人才,趙鵬入選成都市創業新星;培養“企業聯合創始人兼CTO”21名,孵化成都市“雙百工程”優秀人才1位、成都市創業新星1位、新創企業29家。
此外,學校建設國家、省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大師工作室10個、“雙創”工作室8個、社團42個、市級眾創空間1個。新增“雙創”示范課程15門。建成競賽導師庫、SYB師資庫、網絡創業師資庫、企業導師庫;新增四川省創新創業優秀指導教師5人、成都科技創業導師1名、SYB培訓講師86人、網絡創業培訓講師9人、IYB培訓講師4人、創業孵化管理人員5人、企業創業導師9人;新增教學創新團隊國家級別1個、省級6個;教師榮獲四川省導航名師創新創業教學能力大賽冠軍。
令人欣喜的是,該成果在四川郵電職院、成都農科職院等多所省內外院校得到推廣應用并取得實效。受邀在省教育部門教學研討會、中國計算機學會職教發展研討會等會議上交流經驗。吸引了陜西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50余所職業院校前來交流學習。被《四川日報》、新浪網等10多家媒體宣傳報道。
(王華 蘇宏鋒 張強 童凌 魏會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