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傳承與創新并重 修德與育能共融——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打造特色校園文化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18  閱讀:次   |
42.9K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山西機電”)是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位于“太行之巔”的山西長治,這里是中國傳統神話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的發源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不僅孕育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同時也鍛造了歷久彌新的紅色精神,為學院校園文化建設注入了特殊的文化內涵。近年來,學院根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需求,堅持傳統文化培根、紅色文化鑄魂、工匠文化潤心,打造融工匠文化、紅色文化、榜樣文化等為一體的特色校園文化體系,逐步形成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特色型人文環境。

  將鑒賞地方特色文化納入學院育人體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扎根結果

  (一)開設地方特色文化課程,潤物無聲地播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學院開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黨文化”等選修課程,組織教師編寫了《山西文化讀本》《上黨文化讀本》《炎帝文化》等文化學習資料,采用“文化項目引領+學習任務驅動”等方式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在隨處可見的教學和科研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似涓涓細流流進學生心田,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滋養學生的成長。

  (二)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傳承與發展中心,點亮師生心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明燈

  學院建立了音樂館、書畫館、器樂館、非遺館等館所,建立了以茶藝、泥藝、布藝、書畫等為基本內容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中華經典誦讀”“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愛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培育形成具有學院特色的藝術文化成果,不斷提升師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插上時代的翅膀

  學院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出獨特的時代要求。一年一度的校園科技文化體育藝術節,已經成為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學院素質教育成果的重要標志,科技類、文化類、體育類等學生社團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為一體。學院還通過多種現代傳媒手段,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相互融合中浸潤和影響著師生。學院還開展“中國夢·我的夢”等主題教育系列活動,讓學生把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有機融合,承擔起歷史責任和使命,以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將陶冶愛國情懷納入學生活動體系,讓紅色文化為校園強基鑄魂

  (一)營造濃郁氛圍,唱響太行紅歌

  太行紅色民歌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僅帶給人們藝術享受,更成為一種精神引領。學院以抗日戰爭時期太行根據地民歌為載體,深入研究歌曲內容、藝術特質、興盛原因及其獨特的生長形態和時代文化特征,分篇、分類挖掘歌曲蘊含的革命精神、地方文化特質和育人元素。在此基礎上,充分激發課堂主渠道活力,把傳唱太行紅歌作為一門選修課程,成立了太行紅歌合唱團,嘹亮的歌聲時常回蕩在校園里,激勵師生奮進拼搏,紅歌傳唱成為山西機電思政教育的一抹亮色。在太行紅色民歌傳唱中,學院各級領導干部廣泛參加,與學生一起傳頌“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太行精神,讓這種精神成為激發學院前行的強大動力。

  (二)“四個方面”結合,賡續紅色血脈

  學院邀請剪紙、泥塑等民間藝術家、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等進入校園,展示地方深厚歷史底蘊和文化根源;組織師生到“劉伯承工廠”舊址、黎城黃崖洞革命紀念地、抗大一分校舊址等參觀學習,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學院專業特色與地方兵工文化的淵源。學院還把紅色文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具有機電特色的課程體系。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學院形成了傳承區域優秀傳統文化、感悟本地紅色資源、改進技能人才培養、推動項目化課程改革四方面相結合的工作格局,不斷依托地域文化創新育人實踐,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太行精神。

  將弘揚工匠精神貫穿育人全過程,讓大國工匠成為校園楷模

  (一)抓實育人落點,多渠道提高師資水平

  學院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社會、企業等方面的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建立良好合作關系,遴選校內外業務水平高、專業技能強的教師、技能大師和能工巧匠,組建“專兼結合、跨界融通”的優秀工匠師資隊伍;聘請校外知名專家、企業負責人等擔任客座教授,指導項目申報、參與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帶動學校優秀工匠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升。

  (二)打造特色課堂,多方位搭建育人平臺

  學院與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匠“芯”書院,建立基于夢想驅動的學習共同體;以長治市高新區科技工業園“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為依托,建設既有高水平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又有高質量人文、思政教育引導的“匠心工坊”;與企業合作開展文化建設,將產業文化、優秀企業文化、職業文化引進校園;舉辦工匠文化活動月、編演工匠成長劇等系列活動,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學生教育管理日常,使之成為一種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三)組建匠心講堂,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學院每月都會邀請大國工匠、技術能手、技能大師等走進學校,通過作主題報告、舉辦講座、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講述成長故事,分享求學成長經歷。為導彈雕刻“翅膀”的大國工匠曹彥生、能用數控機床給燈泡打孔的“數控魔術師”“中國大能手”冀曉淵、擁有高超數控微雕技術技能的常曉飛等優秀畢業生先后多次返回母校,登上講壇,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學弟學妹詮釋“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從技能大賽“走出去”繼續深造的學長、參加全國技能大賽載譽歸來的“機電小匠人”等與在校的師弟師妹們分享他們成長的點滴收獲。學院將匠心講堂的講義、視頻整合成“工匠精神培訓包”,“集中打包”,精準發送,為學生成長為合格的工匠不斷提供精神力量。

  (四)實行多級人才選拔,探索優秀工匠培養路徑

  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學院實施“社團傳、導師幫、師傅帶、大賽練”四層級優秀工匠培養模式。社團傳,即在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指導下組建專業社團,新生甫一入校,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加入社團,在師長的指導帶領下,形成對專業和職業的初步認識,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導師幫,即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為不同學生分別選聘優秀導師,開展精準幫扶,快速增進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快速充實學生的專業知識;師傅帶,即在充分掌握學習情況的基礎上,為專業領悟能力強、專業能力進步快的學生指定師傅,師徒結對,在實習實訓中鍛煉提高;大賽練,即建立系級、院級、省級以及國家四級選拔機制,從系級選拔到國家大賽,每一次比賽都是一次工匠精神的錘煉,學生通過一層層的選拔歷練,才能走向國家領獎臺。

  (五)建立工匠榜樣文化園,用工匠引育工匠

  近年來,學院培養的學生中有28人成為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8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得中國航空航天月桂獎,多名學生多次被主流電視節目報道。學院總結凝練這些優秀學子的先進事跡,總結學院大國工匠培養的成功經驗,建立了工匠榜樣文化園,讓學習榜樣成為校園風尚。一代代機電人不懈奮斗,一批批優秀學子接續拼搏,最終形成了機電人的“實”勁兒、“拼”勁兒、“鉆”勁兒和“闖”勁兒“四股勁兒”。正是這“四股勁兒”,激勵著山西機電人不斷踐行技能報國的初心和使命,培養出一名又一名技藝精湛的大國工匠,為我國航空航天及裝備制造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貢獻著青春和力量!

  (六)建設大師工作室,握緊“匠心傳承”接力棒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培養更多的優秀青年教師成為技術技能骨干、培育更多的優秀“機電小匠人”成長成才,學院支持教學名師、校內外技能(技術)大師積極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工作室的推動下,師生摒棄浮躁,練技修心,將技能報國視為共同追求。在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氛圍里,在專注與傳承中,機床有了溫度、作品有了力度、技能有了高度,各大師工作室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技創新、教學改革中取得豐碩成果,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學院連續三年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風、學風和辦學治校的集中體現,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學院將繼續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新時代工匠打造、紅色基因傳承,創新思路方法,不斷做強、做優校園文化,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邸峰)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