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構建“耕讀課堂” 培育“三農”棟梁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18  閱讀:次   |
42.9K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耕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耕讀”也成為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打造教育特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抓手。2010年1月起,學校聯合重慶市農業學校、重慶市農業機械化學校、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文理學院、重慶云嶺茶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成立了全市中職涉農專業改革項目組,以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項目為依托,以重慶市機械工程學會農機分會為重要聯結點,以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和400畝農業產業化育訓基地為支撐,以承辦涉農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為拓展,打造融教學實訓、培訓鑒定、科技推廣、信息服務、資源共享為一體的“耕讀課堂”。10余年來,學校以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方式為突破點,全面進行“耕讀課堂”教改實踐,在深化改革創新、助力強農興鄉之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耕讀”入目標

  培育愛農業的“田秀才”

  學校致力解決傳統涉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準,與產業需求不匹配,不能有效對接現代農業新業態、新崗位、新技術、新工藝的問題。

  一是重構人才培養目標。成立涉農專業改革項目組,聯合行企研多方召開10余次改革論證會,圍繞現代農業新業態新技術,從產業發展、人才需求、崗位能力入手,確定將“耕讀教育”元素、大國“三農”情懷、學農知農愛農素養納入人才培養目標,著力培養學農、愛農、為農的“濃鄉型”技術技能人才。圍繞農業新業態研制涉農專業教學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共育機制、建設培養載體,增強“耕讀”的針對性,培育愛農業的“田秀才”。

  二是建立多方共育機制。與行業聯合、與園區聯結、與企業聯盟,校企共營農業產業項目,開展涉農培訓和技能鑒定,形成“方案共訂、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長效機制。

  三是建設“耕讀課堂”載體。與企業聯合、與園區聯結、與學校聯盟,形成共育機制。共建400畝農業產業化育訓基地和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牽頭126家行業企業成立“重慶市機械工程學會農機分會”,連續6年承辦國家、省級涉農職業技能大賽,成立全市首個農民工培訓集團、全國首個鄉村振興學院聯盟,構建起“基地+集團+聯盟+大賽”的實踐育人載體。

  “耕讀”入課程

  培育會農技的“泥專家”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傳統涉農專業課程偏離崗位要求,難以有機統整知識、能力和素質,學生職業崗位協調能力弱。為了真正將教育教學與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現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組圍繞農技崗證能力要求,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深入挖掘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知識和“耕讀教育”思政元素,著力增強耕讀的特質性,努力培育會農技的“泥專家”。學校基于對農業工作過程所包含的完整工作任務的分析,梳理對標職業崗位(群)全工作過程所涉及的職業標準,構建體現全作業流程、與工作過程完全匹配、能集成并滲透融合不同工作任務知識與能力的“滲融性”課程體系。學校開發涉農專業國家、省部級精品課程及數字資源15門,編寫、出版配套教材,其中國家規劃教材3門、省(部)級規劃教材3門。

  “耕讀”入教學

  培育懂農業的“農工匠”

  創新“耕讀課堂”教學方式

  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而教學組織具有固定周期性。因此涉農專業教學過程容易理實脫節,教學組織不能適應農業生產特征,教學方式缺乏職業性和實踐性。為解決涉農專業人才培養與農業生產的矛盾,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圍繞農業生產季節特征和“三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遵循農業生產特點,創造性地構建了突破傳統時空局限的“雙季雙歷雙場域”教學方式,增強“耕讀”的情景性,培育懂農業的“農工匠”。

  一是制定時間表。打破固定秋(春)學期制,將三年學制按農業生產節律劃分為學校培養季和企業培養季,按照“生產日歷”設計“教學日歷”。

  二是繪制路線圖。構建校內實踐基地與校外實習基地聯動的實踐教學平臺,在企業培養季組織學生分隊、分組根據農業生產季節在不同地域企業流動學習。

  三是建立方法集。組建由學校“雙師型”教師、企業技術骨干、民間農業能手組成的“師傅團”,構建師徒結對、口口相授、手手相傳的教學方式。“師傅團”隨學生流動,在“生產型”教學場域以真實場景和項目任務進行教學,使學校培養季與企業培養季統一、教學日歷與生產日歷統一、實踐教學場域與企業生產場域統一,極大提升了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的素養和技能水平,發揮了涉農專業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的功能和作用。

  打造“耕讀課堂”教學團隊

  學校大力實施領軍人才引進、帶頭人培育、骨干教師提升、新任教師成長和兼職教師準入“五大工程”,通過大師帶徒、名師引領、國培提升、企業實踐、校培闖關、國際交流、學術促動、職業考證、項目歷練、技能比武十大平臺建設,形成以“三教”改革為主旨的課程開發、教材開發、教法學法、教學評價一體的“專業教師+校企專家”教學團隊。學校涉農專業現有碩士研究生18人,其中4人獲全國、市級黃炎培職業教育獎,3人獲評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優秀指導教師,21人次獲全國、市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和班主任能力比賽獎項,3人獲重慶市技術能手稱號,1人獲評重慶市首席技能大師,并已建成國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學校“五大工程十大平臺打造多師型教師團隊”案例獲重慶市“雙師型”隊伍建設典型案例獎。

  “耕讀”入課堂

  桃李芬芳碩果滿園

  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的“耕讀課堂”改革實踐,切實做到了“三入”,即:“耕讀”入目標,育人對象做農人,亦耕亦讀;“耕讀”入課程,育人內容重農技,深耕深讀;“耕讀”入教學,育人課堂在農田,間耕間讀。學校為永川區、九龍坡區推動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1700多畝,推廣農業新品種122項,服務農戶300余戶。學校涉農專業“耕讀課堂”教學學時比重達60%以上,極大密切了與“三農”的實際聯系,強化了實踐育人環節,讓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涉農專業連續7屆畢業生就業率在98%以上,企業滿意率在96%以上。畢業生陳應會獲評“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歐陽圣哲創辦了年產值達1200萬元的都勻市高寨水庫茶場有限公司。培訓學員李清華領辦的黔江區早稻田辣椒種植股份合作社,研制的渣海椒、鹽菜等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近年來,學校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4000人,培訓“莊稼醫生”、農產品經紀人等各類農村實用技術技能人才6000余人,培養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民致富帶頭人、農技推廣員等3000余人。學校先后結題14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形成國家、省部級典型案例5個,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9篇,學校以服務鄉村振興為主旨的經驗連續四屆在全國鄉村振興聯盟大會上交流。學校在實踐成果方面,形成涉農專業國家教學標準4項,在全國推廣使用。10年間累計培養“三農”人才1萬余名,涉農專業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獎19項,在全國、省(市)級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獲獎98項,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獎13項,學校獲重慶市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十年突出成就獎”。

  在不斷追求卓越的同時,學校積極輸出職校強農興鄉經驗,改革實踐與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發揮輻射示范引領作用,成果多次在全國、市級相關會議上交流,并被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專家團隊和兄弟院校先后來校考察300余次。學校承辦各級別涉農行業、職業院校(中職組)涉農項目職業技能大賽12次,極大助推了“三農”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全國13所高職院校使用了學校成果形成的教材及教學資源。成果資源被收入全國茶專業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庫。項目組學校先后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重慶市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立項建設學校、重慶市中職雙優建設項目A類學校,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獲全國第五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獎。

  農業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面對時代的要求和召喚,重慶市經貿中等專業學校將全面對接現代農業的新業態新技術,持續深化“耕讀課堂”改革實踐,提升涉農專業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具備豐厚知識素養和過硬技能水平,學農、知農、愛農的“三農”人才,以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添磚加瓦!

  (何仁聘 曾彪)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