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探索實踐“啟航工坊”教學模式
創新職教模式 培育“國之匠才” ——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探索實踐“啟航工坊”教學模式
近年來,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基于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以問題為導向,聯合江蘇柳工機械有限公司、鎮江凱捷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開展“以機電專業產學融合為途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創新建成了集生產、教學、實訓、競賽、科研、創新、創業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育人平臺——“啟航工坊”,形成了“全程貫通、項目進階、多元發展”的職業學校“啟航工坊”教學模式,并進行了有效的實踐。
項目進階
構建學程貫通課程新體系
怎樣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生活有機協調統一發展?“啟航工坊”廣泛調研了解企業用人需求,打破原有學科體系,融合崗位要求和課程目標,系統設計開發了5類進階一體化項目,旨在培養學生學科內部的素養和能力。
在課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啟航工坊”對崗位項目進行了深度解讀:一是根據核心崗位工作任務,嵌入單一崗位項目,培養學生核心崗位素養和能力;二是依據崗位的關聯性,嵌入復合崗位項目,在多崗位集成的實訓設備上練就綜合應用能力;三是源自于企業真實項目(產品),嵌入企業典型項目,培養學生合格員工的素養和能力;四是來自政府部門、社區和企業,嵌入行企委托項目,作為學生實戰演練的載體。此進階項目設計,通過“試崗→選崗→定崗→跨崗”四個環節的歷練,實現學生能力進階。
在扎實技術技能的同時,“啟航工坊”發揮課程思政的優勢,把價值觀培養“基因式”植入所有課程,依托“互聯網+”,融崗、賽、證于課,構建了異質多樣、功能互補的進階一體化課程體系。實現思政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有機融合,強化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綜合問題、挑戰性問題的能力,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
在準備階段完成課程嵌入項目學習目標后,學生以學徒身份進行實踐。“啟航工坊”采用“以項定場、以項定崗、以項定師”的學習組織方式。學徒歷經“學徒準備—學徒實做—學徒創新”三階段,在“教室—工坊—企業(社會)”三個場所完成項目學習,培養學科內部素養、核心崗位素養和創新創業素養,實現“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的遞進式成長。
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是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啟航工坊”因時、因地、因項目制宜,開發了職業能力評價標準體系。在學徒準備階段,以“筆試成績+操作成績”的綜合成績評定學習成效。在學徒實做階段,以“工作行為評估”綜合成績評定項目實施成效,其中包含5個維度20項指標,每個指標設有5個層級,每3個月評定一次。在學徒創新階段,用COMET模型評估學生在真實工作情境中整體解決綜合性職業問題的能力,其中包含3個維度8項指標39個評估點,每個項目評估一次。進階立體化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方向,促進學生持續自我改進與提升。
此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解決了學校學習內容與企業生產技術對接難、學習方式與企業生產活動相脫節、單一評價與學生多元發展不匹配等核心問題,為進一步培養企業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相長
促進學校師生多元化發展
“啟航工坊”建立了常態化投入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出臺《工坊導師工作職責》《“啟航工坊”學徒生選拔標準》《技術服務管理辦法》等制度。依據《“啟航工坊”學徒生選拔標準》,面向全校招募學徒,對學徒進行綜合評估,本著“雙選”原則,將其分配到適合的分工坊,確定學徒階段和學習項目。根據項目實施要求,組建跨學科、跨專業、跨組織、跨區域的異質性導師團隊。團隊導師與工坊學徒形成緊密型共同體,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實現共生共長。
工坊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培養質量。近5年來,直接在工坊接受教育的學生約600人,對口就業率90%,7%的畢業生在相近專業中實現了快速轉型,5%的畢業生獲得技師及工程師職稱,3%的畢業生成為部門主管,2%的畢業生成功自主創業。工坊教學團隊獲省級綜合榮譽7項;教師獲市級以上骨干教師稱號17人次,省級以上教學、技能大賽獎項24項。工坊編寫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20份,出版教材20本(國規3本),開發微課等數字化教學資源1000+學時、STEM工程技術進階課程6門。
工坊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學習行為。重整了以“全程合作、校企互嵌”為特點的教學時空。時間維度上,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先學校、后企業”的單一式教學安排為企業全程融合式培養過程;空間維度上,變分散的校內外實訓基地為基于“啟航工坊”的集中育人空間,形成深度校企合作育人生態。再造了SW-5Step教學流程,即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項目(產品)為目標,依據“分析項目—形成方案—定崗定責—任務實施—驗收交付”5步流程,開展基于真實工作情境的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發生“四個轉變”,即“被動學習→主動學習”“個體式學習→協同式學習”“系統化學習→集成化學習”“松散性學習→緊迫性學習”。
工坊教學模式增強了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學校與ABB(中國)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設了工業機器人國家開放式公共實訓基地,與海思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建設了“機器視覺與運動控制”等12個實訓室,承接省骨干教師培訓近千人次。成立市青少年機器人聯盟STEM教師培訓基地,對外培訓師生7000余人次;面向全國青少年開展“創客營”等活動5次,邀請國際導師和國際學員500多人指導并參與創客活動;接待含港澳臺胞、華僑在內的萬余名青少年前來體驗學習。資源的開放共享,充分實現了職業教育的社會效益,彰顯了職業教育的魅力。
該教學模式實施以來,成果在省名師工作室特色發展研討會、省骨干教師培訓會、省內外兄弟院校展示、宣講近百次,接待前來學習交流的省內外學校100余所、FRC國際團隊6個。其育人經驗和成績獲省教育頻道、市教育頻道、人民智慧職教聯播網、《揚子晚報》等各類媒體專題報道40余次,被省內外多所學校借鑒運用,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認可。
“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遵循職業教育發展和技能人才成長規律,聯合政行校企建成“啟航工坊”,深化校企合作內涵,創新學徒教學模式,構建項目學習共同體,打開了多方協同共育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新格局。
(張偉斌 趙光霞)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