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理念創新 “四營”聯動——浙江工商大學建設統計人才立體多元CAMP培養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30  閱讀:次   |
42.9K

  數字化時代對統計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需求,特別強調大數據環境下的統計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及綜合應用。浙江工商大學統計學類專業以第一課堂教學為核心,遵循基礎與前沿互補、理論與實務結合、產教深度融合的原則,設計了大數據統計人才能力矩陣,重點培養學生的多源異構大數據采集(Collection)、高效的大數據分析(Analysis)、可擴展自適應的統計建模(Modeling)、學以致用的多行業統計產品生成(Products)4項專業能力,同時注重提升學生團隊協作、探索研究、組織協調、邏輯思辨等通用型能力,磨煉學生堅毅品質,構建了“基礎+核心”分層遞進、“專業+通用”融合協調的CAMP能力體系,創新了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理念。

  頂層設計:

  立體多元“1+4”CAMP培養體系

  任重道遠。隨著“互聯網+”的推進,多源異構數據的采集整合,統計方法的組合建模,統計產品設計、實現與優化等專業技能,已成為統計人才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但是,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三難”問題越發突出。一是學用脫節,課堂知識與實際應用適配難。由于課時數的限制,第一課堂教學中多使用標準化、刻意化、虛擬化的案例,導致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理解不深入,缺乏對大數據時代統計知識實際應用的感性認識。二是知識割裂,綜合集成應用能力培養難。大數據時代更強調對數據收集、處理、分析各項技能的綜合運用,但一門課程主要聚焦一種統計理論、方法或技術,導致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實際問題時,缺乏將各種知識綜合集成應用的能力。三是素養欠缺,統計數據駕馭能力提升難。統計素養培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具有靈敏、快速、準確地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并有效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長期、系統和持續的過程。僅僅依靠片段式的課堂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對數據的認知不敏感、判斷不全面、分析不充分、創新不活躍,學生的統計數據駕馭能力(問題向數據轉化、數據向結論轉化、結論向產品轉化的能力)提升困難。

  時代需求。為應對大數據時代統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浙江工商大學統計學院圍繞“核心+拓展”能力培養目標,以第一課堂為統領,多類型課堂聯動,提出了大數據時代統計學專業人才立體多元“1+4”CAMP培養體系。第一課堂主要培養學生在數據收集、分析、建模、統計產品實現等方面的專業基礎能力和通用型基礎能力。通過“1+X”跨課堂教學實踐,構建競賽營、學術營、實訓營、拓展營“四營”聯動,強化CAMP專業基礎能力,提升統計人才的CAMP核心能力,實現專業核心能力與通用型能力的融合,形成CAMP拓展能力,從而達成“基礎+核心+拓展”的分層CAMP能力培養目標。通過多主題的課外活動,完善第一課堂與其他課堂的聯動機制,探索形成了“營能對應”的個性化、立體多元CAMP人才培養體系。

  競賽營:

  提升知識運用有效性

  創建以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為核心的多層次、多主題的競賽營,重點突出數據收集方法的組合運用、多類型數據的整理分析、模型優選與綜合集成等能力的訓練,培育統計產品化意識。借助競賽營的開展,檢驗學生對第一課堂知識體系的接受度及知識運用的有效性,將競賽作品轉化為第一課堂的教學案例,推動課程體系的優化調整和教學內容的完善更新。

  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建立形成了院、校、省三級競賽制度,強化訓練了學生在項目選題、方案設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建模和報告撰寫等統計工作全流程的基本能力;二是以統計調查方案設計大賽為支撐,錨定各類國家和國際競賽(如全國大學生統計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建立專項訓練平臺;三是以浙江省大學生統計調查方案設計競賽為基礎,組織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的導師隊伍,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如浙江省大學生經濟管理案例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等。

  學術營:

  培養創新素養

  構建“教師講、導師領、團隊帶”的學術系列活動,推動學生“思、學、做”,強化學術規范,拓寬統計視野,重點突出大數據收集的新方法新工具、復雜數據建模技術、統計產品(研究成果)熱點與新動向。通過引入導師科研成果、統計前沿動態知識,彌補了第一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學生參與項目研究,學習課題設計和組織、模型選擇和方法創新、報告撰寫和成果應用等經驗技能,提高第一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具體舉措如下:一是舉辦“統計前沿講壇”,定期由專業教師介紹統計前沿知識和課題研究成果,讓學生接觸經濟統計學發展動態,了解學術研究范式;二是實施“學術攀登計劃”,學生自主報名參加導師團隊,參與課題研究,激發學術興趣,提升對統計方法應用的認知能力;三是舉辦“統計菁英論壇”,定期組織學生提交研究報告、論文等成果,通過初審、復審、答辯的方式,培養學生自主研究、思辨創新的能力。

  實訓營:

  強化大數據應用技能

  以大數據時代社會需求為導向,構筑多場景、多階段、多主題的實訓營平臺,重點圍繞大數據采集與治理、挖掘與分析、商務數據建模、統計指數產品開發、政務數據的統計產品化等方面,強化學生CAMP核心能力與CAMP拓展能力。借助實訓營,通過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補齊課堂教學與實踐不適配的短板;通過學生實訓的反饋,改善課堂教學方式,更新教學案例,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構筑課堂促進實踐、實踐帶動課堂的互動機制。

  具體舉措如下:一是構建了以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統計實驗室)為依托,包含課內實驗、課程設計、集中實訓的校內實訓平臺,系統訓練學生大數據綜合分析能力;二是搭建了以政務大數據需求為導向的多部門實訓平臺,與省市區各級統計部門、省民生民意調查中心、省科技戰略發展研究院、省海洋技術信息中心等多個政府部門共建實習基地,訓練學生面向政務大數據的統計分析與整理能力;三是組建了以商務大數據需求為導向的多階段實訓平臺,與義烏小商品城、柯橋輕紡城、永康五金城等大型商貿集團及杭州極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上海繪自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實習基地,訓練學生面向商務大數據的統計分析、建模和開發利用能力。

  拓展營:

  滿足個性化需求

  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為目標,重點補充大數據應用案例、大數據工具,引導學生進行大數據時代的職業規劃設計,全面提升CAMP拓展能力。

  具體舉措如下:一是創立“數夢工坊”,邀請實務精英,解析實戰領域經典數據分析案例,拓展學生的統計視野;二是開設“大數據軟件培訓班”,邀請校內外專家,開展Hadoop、RapidMiner和Orange等大數據軟件的專題培訓,充實學生的工具庫;三是舉辦“數咨沙龍”,以學生升學、出國、創業、就業等所需的統計專業素養為主題,邀請外聘教授、海歸學者、知名校友等進行互動交流,完善學生的專業規劃。

  成效顯著:

  數量與質量“雙管齊下”

  通過第一課堂教學與競賽營、學術營、實訓營、拓展營“四營”聯動,分層遞進培養學生的“基礎+核心+拓展”CAMP專業能力與拓展能力,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成效彰顯。

  專業吸引力明顯增強,學生綜合素質顯著提升,國內外影響力持續擴大。自2011年以來,累計220余人轉入統計學類專業;近兩年轉專業申請人數與接收名額之比均超過8∶1。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國內外名校的認可,考研推免人數不斷增加。近三年統計學類專業推免31人,主要去向為國內知名“雙一流”高校。讀研人數持續增加。近5年,共有300余名應屆畢業生繼續深造。

  學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專業素養逐漸提升。2013年以來,統計學類專業學生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累計公開發表論文80多篇。科技競賽獲獎數量大幅增長,共獲得各類國家競賽獎項130余項、省級(A類)競賽獎項150余項、各類國際競賽獎項近100項。創新課題立項規模持續擴大,共獲批國家創新創業項目19項、省級課題50多項。

  專業與學科建設同步發展,專業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統計學科在全國第四輪本科教學質量評估中進入“A-”序列,并列全國第7位;2009年以來,統計學類專業排名均位居全國前十(邱均平排行榜)、省內之首。打造高層次專業教學隊伍。在國家教學團隊(統計學)的基礎上,引進國家人才2名,培育省部級人才6名。構筑專業教育教學平臺高地,獲批國家特色專業1個、國家一流專業2個,經濟統計學專業連續被評為省“十二五”“十三五”優勢專業;建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重點建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獲批省級創新團隊2個。探索教學改革和在線課程創新。獲評國家和省一流課程9門,編撰國家規劃教材1部,立項省教改項目6項,新增省級在線開放課程7門,出版省高校“十三五”新形態教材5部;獲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5項。

  (蘇為華 陳鈺芬 陳驥 張崇輝)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