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理工大學內涵式發展 建設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
2022年,青島理工大學在科技創新、專業建設、人才建設等方面捷報頻傳,師生在各級各類賽事中屢獲大獎: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2021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8個專業入選2021年度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入選2021年度山東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連續兩年進入全球教育機構國際專利申請排名前50、連續三屆獲得中國專利獎優秀獎、山東省專利獎一等獎;1人獲第十二屆山東省青年科技獎、1人當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入選2021“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0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第九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1個項目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學生在2022年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與交叉學科建模競賽(MCM/ICM)中獲特等獎1項、特等獎提名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43項。
作為山東省屬高校“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青島理工大學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這一目標,錨定“十四五”規劃和“雙高”建設兩大任務,在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標志性學科及科技創新成果、高水平人才隊伍精準引育和內部治理效能提升4個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建設,實現學校事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科學布局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學科建設在穩步提升學校綜合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統領意義。青島理工大學召開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及“雙高”建設啟動大會,出臺《青島理工大學“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加快推進高水平大學、高水平學科建設步伐,推動專業結構向高質量轉變。
學校以土木工程學科入選山東省“高峰學科”建設學科、機械工程學科入選山東省“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學科為抓手,實施一流學科建設工程、基礎學科培育計劃、“優勢學科+”計劃,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海洋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指導,以服務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與“新城建”為導向,圍繞智能、綠色兩大主題,做強“土木建筑”“機械制造”兩大特色學科群,自主設置“智能建造與運維”“空間裝備與監測技術”兩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交叉學科,突出環境能源、空間技術裝備與可視化遙控操作、城市信息模型等學科方向特色,加快推動相關學科領域方向實現“三個走在前”。進一步凝練學科優勢與特色,科學制定學位點建設規劃,加強分類培養,深化人才培養體系創新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保持發展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同時,瞄準社會需求,積極創造條件為開設新專業做好準備。
2021年,新增土木水利專業博士點,填補了省內該領域專業博士點的空白;新增一級碩士點1個、專業碩士點5個;土木工程學科完成省一流學科驗收;ESI工程學學科持續保持全球1%;新增“供應鏈管理”等4個新工科專業、新文科專業。
截至目前,學校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專業博士授權學科點,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63個本科專業;20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4個專業獲批山東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引育并舉
打造高層次人才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高校要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就要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先后改革實施了人才引進與管理辦法、“禮賢學者”支持計劃、博士后管理辦法、外聘教授聘任管理辦法、專業技術崗位評聘辦法等制度,初步建立師資博士后模式,用好學校博士后流動站資源,健全青年教師選聘和人才儲備機制,柔性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打造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集效應,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注入源頭活水。
學校圍繞重點學科發展方向和重點科研領域,集聚學科資源,重點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育,著力構建形成層次分明、梯度合理的高端人才金字塔結構,讓學科成為培養、吸引、造就高素質學術人才的舞臺。在人才培育方面,形成“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有效機制和良好氛圍,確保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人才隊伍建設水平不斷提升,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近年來,學校先后引育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和工程院外籍院士等省部級以上高層次人才30余人,省級人才團隊30余支,優秀博士師資450余人,為學校內涵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其中,2021年,學校引育省部級及以上人才9人;獲批國家高端外國專家項目2項,培育“山東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支,省高校青年“人才計劃”創新團隊9支;機械工程學科教授李長河和土木工程學科教授張春巍進入“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創新引領
充沛內涵發展動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地結合起來”。學校緊扣3個“第一”,將高水平創新作為著力點,增強發展內驅力,著力提升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在開展科技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中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學校實施科技創新標桿工程,瞄準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對接山東省科技創新重大工程,發揮學校在工程建設與安全、航天測控、城市更新與智慧城市、高端裝備制造、生態環境與新能源等領域的科研優勢與特色,實施科研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人才團隊、基地平臺、科研項目、重大成果”聯系貫通的科研組織模式,推行“平臺—團隊—任務—資源—成效”一體化科研服務管理創新。陸續出臺一系列高質量成果獎勵與創新成果培育政策,培育和激勵有實力的團隊聚焦山東省科技創新“走在前”的重大科技問題聚力創新,形成突出成果。實施重點平臺建設工程,圍繞土木工程、機械工程、生態環境與新能源、新城建與智慧城市等學科領域,加大平臺建設資源投入與考核力度,努力承擔更多能解決共性關鍵技術問題的大項目,成為這些領域的科研創新高地。
2021年,學校新增1個國家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獲批市級以上科研平臺8個,獲國家科研項目5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09項,獲省科學技術獎授獎8項,其中第一單位6項,位列省屬高校第二;獲得青島市科學技術獎10項,其中一等獎3項;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山東省專利部門專利轉化試點單位,2項專利轉化交易額突破百萬元。一批攻關研究成果應用于高原列車、C919大飛機、北京冬奧會、探月工程、天問一號等重大項目,在膠東國際機場、沿海高鐵、跨海大橋、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多元賦能
著力提升育人質量
高質量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現實和時代課題。學校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將高質量人才培養作為提升高校辦學質量的終極目標,全面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把立德樹人融入專業教育各環節,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逐步形成了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學校牢牢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堅持立德樹人,推動“五育并舉”,實施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召開本科教學工作會議、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出臺全面推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文件,深入推進一流專業建設和核心課程建設,著力增強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2021年,學校新增省級一流本科課程25門,推薦15門課程參評國家一流課程,獲山東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10部、山東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9門。
學校主動適應行業領域變化,探索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在專業建設基礎良好的學院探索專業頂級課程建設,構建從單門課程、課程群到畢業設計的完整教學體系,并根據專業特征,在新工科專業中探索多學院聯合教學、聯合畢業設計訓練模式,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融合的協同育人模式。同時,加強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落實建設實施方案。逐步形成了產業需求導向、卓越工程師計劃、協同育人、國際化聯合培養、創新創業教育、“一核心三輔助”學分制等特色鮮明的育人模式。
學校出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細則,加快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出臺美育、勞育、體育實施方案,加強“一個中心、六個平臺”建設,建立了以學生素質評價為主的學生成長目標引導評價體系。人才培養質量穩中提升,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人數連年攀升,涌現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一大批優秀學子,招生最低分位次在省屬高校中排名第5位;學生就業率繼續保持省內前列;學生獲批國創項目116項、省級項目271項;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銀獎1項。學校先后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單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全國優秀項目辦”等稱號,形成了“理工大講堂”“國旗下的成長”“唱響理工聲音”等系列文化品牌。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重任在肩,只爭朝夕。站在新起點上,青島理工大學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確定的戰略部署,錨定“十四五”規劃和“雙高”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聚焦內涵建設,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狀態向著建成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不斷邁進,用實際行動續寫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曹玉潔 王明慧)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