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強化黨建引領,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才智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7-08  閱讀:次   |
42.9K

  黨建強引擎 推動“雙高”建設踔厲奮進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強化黨建引領,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貢獻才智

  前不久,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名單公布,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廣州鐵職院”)機車車輛學院車輛黨支部榮列其中。車輛黨支部通過建立車輛專業黨群共建等“四項機制”,牽頭完成國家級別精品在線課程、國家規劃教材、省級教學資源庫等標志性建設成果,高質量助力學校“雙高”等重大建設任務。

  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粵港澳大灣區僅有的軌道交通類公辦高職院校,廣州鐵職院守正創新,以全覆蓋、高水平的黨建工作,為學校高速度高質量發展打牢夯實路基。在黨建“強引擎”帶動下,學校已發展為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高地,為大灣區、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特色鮮明的人才支撐與技能服務。

  評價“指揮棒”引領基層黨組織共創“美美與共”黨建格局

  如何用好人才資源,為“雙高”建設、爭創職業本科等學校發展要務注入澎湃動力?廣州鐵職院黨委牽頭制定教師隊伍(專業人才)“十四五”建設規劃,前瞻布局,引培并舉,打造一支名師引領、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不斷鞏固黨在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中堅如磐石、穩如泰山的領導核心地位,是我校奮進爭先的動力之源和根本保證。我校大抓基層,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廣州鐵職院黨委書記張竹筠介紹道。學校堅持“書記抓書記”,以項目為抓手,引導校內各二級學院根據特色優勢打造“一院一品”黨建格局。

  如何營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黨建生態?廣州鐵職院的成功經驗是,創建明職責、重考核、有獎懲、傳幫帶的黨建評價體系,讓各基層黨組織干有目標和方向、評有依據和獎懲、傳有榜樣和機制。

  學校圍繞“雙高”建設任務、黨政工作要點等,“矩陣式”分解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了校內各部門、各學院在黨建等方面的績效工作目標。強化清單化管理后,學校實施“互嵌式”考核,將黨建引領業務成效納入書記述職考核加分項,把黨建工作成效納入各部門、各學院年度考核目標。學校每年全覆蓋地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現場述職評議考核,對校內41個黨支部開展“評星定級”。學校將述職評議考核和“評星定級”結果綜合運用到基層黨組織年度考核與“兩優一先”評選表彰中。

  作為學校五星級黨支部——機車車輛學院車輛黨支部書記,李瑞榮兩次通過學校基層黨建工作會議,向全校黨支部書記“傳經送寶”,帶動學校更多黨支部爭先創優。廣州鐵職院建好“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工作室、黨建工作坊等平臺,深入推進黨建示范點示范引領機制,廣泛推廣優秀黨支部的經驗。在高水平黨建引導下,2021年,學校取得國家示范性職教集團培育單位、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等國家級別標志性成果21類65個。

  “雙帶頭人”將教師黨支部打造成專業提質“強引擎”

  廣州鐵職院鐵道供電技術專業通過國家骨干專業認定,教學資源庫被立項為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連創新高的背后,離不開學校電氣工程學院教師黨支部書記王吉峰帶領黨員教師,組建“尖刀連”,勇于承擔專業發展的重大任務,精益求精地攻堅克難。

  為讓黨支部的組織機能更有力地激發專業質量發展的內驅動能,廣州鐵職院實施“筑壘”工程,組建12個以專業名稱命名的教師黨支部,把黨支部建在專業上。

  “我校以‘政治強、業務強、合力強’為標準,培育好、選拔好‘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廣州鐵職院黨委副書記、校長馬仁聽介紹道。學校創建黨建工作坊等平臺,通過校領導上黨課、專項素質能力提升班等經常性教育方式,強化教師黨支部書記的黨建業務等能力。學校還突出精準性,以校領導“開小灶”“把脈開方”等形式,開展個性化的分層分類培養。

  李瑞榮教授深耕專業,成長為廣東省教學名師、全國優秀教師。得益于學校黨委的“定向”培訓指導,他快速提升黨建能力,督促帶動車輛教師黨支部黨員教師,在工作量、教學能力等方面爭當模范。

  廣州鐵職院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全覆蓋培育工程以來,涌現了一大批“好苗子”,學校從中選優配強。目前,全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都是“雙帶頭人”。學校以一名“雙帶頭人”書記帶一支隊伍,打造一個在學校重大項目、重點工作中行動劃一、戰斗力強的“雁群”。

  “‘雙高’建設等11個學校專業建設關鍵項目,負責人基本都是黨支部書記。他們以組建教學團隊、組織科研攻關等為路徑,將黨支部打造成立德樹人的陣地、團結師生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張竹筠書記說,黨員教師沖在前、干在先,讓何紅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深受感召,積極加入中國共產黨。

  廣州鐵職院以一名書記筑一個堡壘、打造一個特色專業,形成了“1+2+4”專業集群發展新布局。作為省級重點專業帶頭人,學校機械工程學院教師黨支部書記周玉海教授帶隊成功立項建設“省高水平專業群”。機械工程學院教師黨支部還帶動城軌機電專業等專業群的新建專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鑄造“黨建+”品牌

  截至今年6月27日,廣州鐵職院鐵道工程學院的近五成畢業生已收到廣鐵集團、南方高速鐵路測量公司等知名企業的錄用通知。這是學院黨總支用“專業的思維指導專業的就業”,帶隊走訪、聯系近200家企業,全體黨員教師“一對一”“點對點”地精準幫扶重點群體畢業生的成果。

  “我校通過扎實推進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在強化組織領導、建立閉環機制、深化就業育人等方面下足功夫,黨員干部帶領全體教師主動開展‘一對一’幫扶,努力促進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廣州鐵職院黨委副書記王超表示。早在2020年,學校就著手建設包括1000家企業的資源庫。今年,在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的帶動下,學校已走訪聯系數百家企業,提供了一萬多個崗位。近5年,廣州鐵職院畢業生平均畢業去向落實率超99%。在廣東省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調度視頻會議上,學校代表省內高職院校分享了經驗。

  廣州鐵職院黨委在工作一線為群眾辦實事,推進“道釘強基”“匠心育才”“品牌培樹”等行動計劃,孵化出“黨建+招生就業”“黨建+校企合作”“黨建+創新創業”等特色品牌。

  廣州鐵職院與廣鐵集團、廣州地鐵等行業企業黨組織合作,強化組織聯建、結對共建,促進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學校引入全國勞動模范、黨員周樹強等企業優秀黨員、勞模校友等,通過到校授課等方式,培育“匠人—匠心—匠魂”工匠文化,引導學生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廣州鐵職院學生宋啟萌帶隊經過上千次試驗,成功研發新的涂層工藝,“鋼鐵戰衣——硬質耐磨涂層引領者”項目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勇奪省賽金獎、國賽銀獎。他現已收到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的錄用通知。

  廣州鐵職院促進專創、科創、產創、文創、思創高度融合,成功舉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2021年會暨“三創”高峰論壇,獲評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學生在“專業學習+大賽培育+科學研究+‘雙創’培訓”的過程中,敢闖會創、連創佳績、成長成才,勇奪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3項銀獎,在“挑戰杯”等大賽中斬獲國賽銀獎、省賽特等獎等榮譽。

  思政之光照亮鑄魂育人、服務共同富裕的奮進路

  廣州鐵職院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黨員劉讓雄通過有效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無痕融入課程思政學與教等課程思政“三部曲”,所主持的課程入選國家課程思政示范項目。

  “我校堅定不移用黨的創新理論培根鑄魂,學校、二級學院黨政領導每學期上好思政課,探索‘五貼近四融通一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并推動所有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張竹筠書記強調,廣州鐵職院還強化“五育融合”,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培養了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近10年,學校畢業生中就涌現出3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余名省部級以上勞動模范。2020年,學生許成富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學校黨員老師們擔當作為,主動志愿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言傳身教地引領我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州鐵職院學生、預備黨員徐嘉盈到廣州地鐵等站點志愿服務視障乘客。學校23年來服務春運,與廣鐵集團、廣州地鐵等單位,共建校企特色黨建聯合組織體系,相關案例獲評2020年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示范案例。

  廣州鐵職院還聚焦“教育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好資源、好經驗,助力被幫扶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大麥山鎮中心小學地處山區,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廣州鐵職院為中心小學精準把脈后,投入50余萬元,捐贈5000余冊圖書、140幅勵志書法作品;還為教師配備手提電腦,培訓提升教學能力,指導該校組建長鼓隊,強化美育,帶動鄉風文明。“輸血”“造血”并舉的“組合拳”,幫中心小學強硬件、提內涵,學校教風學風明顯優化。

  廣州鐵職院推動“黨建+鄉村振興”,“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助力共同富裕,其中“校企共幫種出致富‘搖錢樹’”案例獲省級表彰并被廣泛推介。學校還積極參與東西協作行動計劃,對黔南職院、揭陽職院、遂溪縣教育行政部門等加強幫扶,形成黨建共聯、專業共建、師資共長、學生共育等“六共二聯”結對幫扶體系。

  團結奮進成精彩,勇毅篤行創未來。廣州鐵職院將繼續高擎鮮紅黨旗,賡續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傳統和血脈,用豐碩業績和特色貢獻,助力廣州持續增強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功能,加快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羅茜 李宇 王向嶺)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