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做好“三手”建設 構建區域教科研中樞
安溪,是鐵觀音的發源地,也是泉州市的人口大縣、教育大戶。坐落于此的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創辦于1952年11月,是安溪縣僅有的教育科研培訓機構,也是泉州市“文明單位”、泉州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基地”和“小學校長培訓基地”。
近年來,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做好“三手”建設——立足“先手”、夯實“本手”、探尋“妙手”,推進學校跨越發展,努力創辦優質縣級教師進修學校。
立足“先手”標準建設求發展
作為縣域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充電站”和縣域教育科研的“母艦”,學校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對教師進修學校的功能進行了準確定位。
學校原址在安溪縣城龍湖龍飛路8號,占地面積僅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4207平方米,校園小,辦學條件比較簡陋。安溪縣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新時期縣教師進修學校的發展,從全縣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高度,多次現場辦公,把縣教師進修學校擺在城區教育布局的優先位置。2020年5月,安溪縣確定縣教師進修學校按省級示范的標準異地重建。
2020年8月31日,學校新址奠基,新址占地面積29.80畝,建筑面積超過30608平方米,布局和設施設備均按省示范性教師進修學校驗收標準配置。同時,配套建設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清溪學校),作為教研訓導基地學校。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進修學校發展的根本在教師。學校現有教職工57人,其中專任教師55人。今年年底,學校還準備再遴選一批教研員,進一步充實隊伍。
現有的學校教研員隊伍整體素質高,能夠獨當一面地開展工作。學校有省特級教師2人、省學科帶頭人4人、市級教學名師4人、市級學科帶頭人11人、市級骨干教師27人;名優教師15人,占全校專任教師總數的27.27%;市級及以上骨干教師28人,占全校教師總數的50.90%。
制度是學校發展的有力保障。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建立健全學校工作制度。
為整合全縣優質教育資源,著力初中強基“壯腰”,促進縣域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校修訂《安溪縣初中學科教學聯盟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制定《安溪縣初中學科聯盟建設基地校職責》和《安溪縣初中學科聯盟建設學科核心組成員職責》;為建立有效的交流機制,促進專任教師業務學習鍛煉,學校制定《專任教師到基層學校掛職(任職)工作制度》,規范聽評課、課題研究、校本教研等工作要求;為促進縣域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學校鼓勵教研員設立教研員工作室,并制定《小學(幼兒園)教研員工作室工作制度》,以發揮教研員的引領、輻射作用,吸引一批有信念、有擔當、有能力的一線教師共同成長……
制度的建立健全,明晰了學校的發展方向。
夯實“本手” 明德修業求立己
近年來,為全面落實《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學校夯實“本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研訓服務能力。
進修學校黨總支在上級組織部門的領導下,在安溪縣教育系統黨委的指導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把黨的領導和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把黨的建設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基本功,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強化使命擔當。
2021年12月以來,結合全縣干部隊伍“提士氣、抓落實、見成效”作風整頓活動,學校召開專題工作會,聚焦標準化建設和年度工作安排,集中開展“六治”“六比”活動,抓好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系列全會精神和各級黨代會精神,增強學習宣傳貫徹的政治自覺和思想自覺,形成強大的合力,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涵養,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和干部作風建設,緊緊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以教學教研為主線,抓好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和教育管理水平的工作。
為調動教師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高全體教師的綜合素養,“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把教研隊伍打造成創新型、學習型、服務型的教科研團隊,學校積極開展“校長帶你讀”“教師共讀一本書”系列讀書活動,讓閱讀成為全體教職工的學習自覺,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2021年10月,學校推薦共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2022年1月以來,中學、小學教研室全體成員先后召開三場讀書分享會,大家或從書本出發、或結合個人閱歷各抒己見,共同探討教科研真諦,充分展示了教師的讀書成果,交流共享、互促共進。
為加強專任教師與基層學校、教師的密切聯系與合作,發揮專任教師在指導教學、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和發現教學問題、培育教學典型方面的作用,學校建立健全縣教師進修學校專任教師到中小學(幼兒園)掛職鍛煉或兼任教學工作的制度。
2019年秋以來,共有42人次到28個一線學校單位掛職。教研員到學校協助搞好課程改革、教學質量監測等相關教科研工作,參與制定、實施、總結學校的教科研工作,有的還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一線教師參加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理論、現代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等方面的學習,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高理論業務水平;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推行先進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使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指導學校開展教科研活動,使教科研立足于課堂、服務于教學。
學校強化落實“大抓教研,抓大教研”的新思路,深入調研各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增強教研部門的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推動解決教育實際問題。
學校重視“集體診斷”視導工作,深入龍門中學、俊民中學、金火完中、前進中學、東方中學、墩坂中學、安溪五中、實驗小學等數十所中小學(幼兒園),加強教育教學常規檢查,培養嚴謹治學、從嚴治教的教風,通過隨機聽課、檢查教案、作業抽查、個別交流等環節,開展教學診斷,落實“五項管理”。中小幼教研員從課標把握、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與教學手段運用等方面,和一線教師進行深入探討,既肯定了授課教師的亮點,又指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給予了改進意見和建議,指導一線教師通過觀摩學習同伴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盡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為落實“雙減”政策,學校積極探索“作業分層”新模式。初中數學教學聯盟先行先試開展“縣本小單元分層作業”項目,2022年春季在鳳城中學、安溪二十中等7所學校先行先試,成效初步顯現。同時,學校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磨題磨課成果,在網站上開辟“空中課堂”專欄,制作、鏈接優秀微課、優質習題,供全縣中小幼師生瀏覽選用,現已錄制并上傳微課618節,助力師生個性化學習。
探尋“妙手” 機制創新求突破
安溪教育人口基數大,全縣有在校生233650人。如何切實做好頂層設計,構建高效高質的縣域“三級”教研新機制,強化對全縣中小學教學、教研的引領?在縣級層面,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立足縣情,大膽創新,科學制定并大力推行教、研、訓、導“四四制”。
一是融入式教學。重點倡導“四個融入”:融入思政、融入素養、融入作業(訓練)、融入測評。旨在以課標精神為指導,整合人文性和知識性、知識和能力、教學與練習、學習與評價等方面,適時合理切入教學過程,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二是浸入式教研。重點倡導“四個浸入”:浸入學科團隊、浸入一線教學、浸入常態課堂、浸入課題研究。通過深入學校一線,深層或全程參與學校教研活動,借助磨題析題、觀課議課、教學調研、評價反饋、課題研究等形式,了解一線教學動態、狀況,指導一線教師精準施教、優化教學,破解問題、減耗增效,共研共享共發展。
三是卷入式師訓。重點倡導“四個卷入”:卷入師訓項目、卷入師訓活動、卷入師訓實踐、卷入崗位練兵。通過以全員全程卷入的方式開展教師教育教學業務培訓,讓參訓教師真正參與主題學習,在親身體驗中更新觀念、拓展視野,獲得學科知識和技能,提升施教能力和業務素養。
四是介入式視導。重點倡導“四個介入”:介入診斷、介入檢評、介入測試、介入幫扶。學校要求全體教研員深入到學校或學科、班級、教師之中,開展“干預式”教學視導活動,對其教學(教研)現狀進行調研、分析,診斷問題所在,提出修正或優化措施,并進行精準幫扶,促其或改變現狀、補齊短板,或提質增效、趕超優勝。
總體而言,“四四制”有力深化了全縣教學、教研、師訓、視導等工作,有效推動了安溪縣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在常態化校際、校本教研方面,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大力施行“1+N”集群模式(“1”為牽頭校或基地校,“N”為若干成員校),以此加強對各級教研機構的組織與指導,目前主要有兩種集群模式:
一是學校“1+N”集群式。設立由1個龍頭校牽頭,相近或不同類別學校參與的片區教研中心組,其中初中分為8個教研片區,小學分為7個教研共同體,幼兒園分為6個教研片區。
二是學科“1+N”集群式。不同學段、學科設立由基地校牽頭,其他學校骨干教師參與的學科教研中心組。其中,初中學科教學聯盟基地校各科皆有1所,共9所;市級以上高中基地校4所,省級初中基地校1所,泉州市級初中基地校4所。小學有泉州市級基地校1所,其余語文、數學基地校各3所,音體美學科各2所,科學、英語學科各2所,每學科相應組建學科校際教研組。幼兒園基地校共2所。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學校將繼續抓好“三手”建設,砥礪奮進再出發,踐行“明德、修業、立己、達人”的校訓精神和以“一切為了一線教學”為引領的辦學理念,深入落實“抓管理、重研訓、優服務、促發展”的辦學宗旨,發揮“參謀、研訓、引領、監控”的職能,為全縣教師專業成長、教育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陳建全)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