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創新“高職—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情境浸潤·德能兼修·素質培塑 ——吉林師范大學創新“高職—本科”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實現教學體系與工程實際緊密耦合、教學模式與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相匹配,吉林師范大學在“高職—本科”分段銜接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培塑學生的“理想信念、職業能力和創新意識”三維核心素質為目標,以工程化教學體系、立體化教學平臺、多元化教學模式、新型化教學隊伍為主線,初步構建了“德能融合、校企聯合、競創結合”的新型培養模式,在企業生產實踐中帶領學生體驗真實職業情境中知識的轉化和運用,在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中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培養有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能的卓越計算機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維度一:理想信念
“七位一體”的德能融合思政體系
學校在“高職—本科”銜接課程和實踐體系中,突出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發揮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實效,建立了“七位一體”的課程思政體系。以師資隊伍為關鍵,發揮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主力軍作用,通過課堂教學主渠道解決學生的思想“包袱”;以思政元素為靈魂,充分挖掘計算機工作原理、計算學科的本質特征、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等學科發展前沿內容中的思政閃光點,點燃專業課程思政的“火炬”;以素材資源庫為基礎,借助紅色地標城市的地域優勢,組織學生參觀四平戰役紀念館、四保臨江烈士陵園、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抗聯英雄,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提升思想政治覺悟,強化開展課程思政的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以專業思政教材為保障,建設課程思政校本教材,將中國的古典哲學之美、百家爭鳴的文化之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之美和愛國主義的思想之美與教材章節知識深度融合,在點滴浸潤、潛移默化之中見育人成效;以創新教學方法為核心,以考核實效為目標,以“微思政”為補充,將“一維課堂扎根、二維實踐錘煉、三維網絡催化”的多維立體運行機制融入課程思政教育體系,“顯隱互輔、貫穿共進、環鏈嵌染”培塑卓越工程師。
維度二:職業能力
基于“崗位—項目—能力”重構課程和實踐體系
通過大數據分析網絡招聘的崗位需求,結合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踐項目,確定企業崗位群項目集;學校和企業教師通力協作,深入剖析完成企業崗位群項目所需具備的各項工程應用能力,構成企業崗位需求能力集;提煉崗位群中各崗位均需具備的職業素養和工程技能,構成崗位群的核心能力集;對核心能力集中各項職業能力進行聚類分析,將能力子集按難易程度分類后重構課程和實踐體系。基于“崗位—項目—能力”的課程和實踐體系確保人才由“入口”直達“出口”,幫助畢業生避免就業“緩苗期”。
實施多元化教學模式
在教學和實踐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強調工程實踐的導向作用。以項目實踐牽引,充分利用線上網絡資源和線下實踐資源實施線上線下混合課程,課前布置項目子任務形成初步解決方案,課中翻轉課堂進一步優化解決方案,課后小組協作完善解決方案。將學期課程設計、專業綜合實驗、項目專題研究、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企業訓練計劃相結合,打造多元化培養模式,讓學生始終位于工程教育活動的中心,增強了教學和實踐體系的實施效果,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構建立體化教學平臺
依托學科優勢、專業特色和高新企業的優質資源建立虛擬教研室,發揮“教學—科研—企業”資源優勢互補作用,縱向貫通專業基礎與專業綜合實驗平臺,橫向連通專業實驗平臺與學科研究、校企共建、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構筑了立體化實驗教學平臺,產學研一體,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作用。
打造新型教師隊伍
構建了“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相結合”的教師隊伍“三結合”機制,實現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校內專職與企業兼職相輔相成,建成了一支“學科交叉、研教兼備、專兼結合”的新型化教師隊伍,形成了產學研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
維度三:創新意識
“雙元互動、工學交替”的新型培養模式
以培養面向企業應用需求的“職業能力”為終極目標,將“從做中學”作為指導思想,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育人,構建了基于“TwoinOne”的“雙元互動、工學交替”新型培養模式,將教學和實踐體系與工程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企業的真實工作情境中體會知識的運用,確定學習和實踐的目標,明確繼續努力的方向。
“學科競賽+雙創”實踐創新能力“雙驅動”培養模式
以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實踐促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院校之間的合作交流,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與實踐能力,加入教師的工作室或相應的教學科研團隊,在團隊教師的指導下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機器人競賽、大數據競賽、軟件外包及網絡安全競賽等多方向學科競賽。基于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構建“學科競賽+雙創”實踐創新能力“雙驅動”模式,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開拓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了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在計算機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教育教學改革、教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就業創業及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過程中發揮著引領性的作用。
(英昌盛 逯洋 董延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