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育人實踐探索
推進文化育人創新 增強師生文化自信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的文化育人實踐探索
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是湖南省文明校園、湖南省示范性高職院校、湖南省卓越高職院校建設單位。近年來,學校致力于文化育人的創新與實踐,制定了《文化建院實施方案》和《魯班文化育人實踐體系建設方案》,構建了“一體五翼”魯班文化育人體系,培育打造了豐碩的魯班文化育人優秀成果,教師申報立項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隊伍建設項目(編號:20GG018)等30余項,出版《魯班文化讀本》等著作10余部,獲評省級優秀案例20多個,是中國建設教育協會評選的首批全國建設行業文化建設示范單位。
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優化校風學風,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大學精神,建設優美環境,引領社會風尚,推進文化育人創新,增強師生文化自信,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融通“三個課堂”,構建全方位文化育人大格局
融通第一課堂,守好文化育人陣地。學校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以打造“金課”為目標,以“六個創優”為抓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扎實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同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效應。
融通第二課堂,引導學生體驗感悟。學校利用入學教育、開學典禮、表彰大會、畢業典禮等環節及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舉辦“讀”(讀經典圖書)、“講”(講勵志故事)、“演”(演文藝作品)、“賽”(賽素質能力)、“展”(展成長風采)等系列特色文化育人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育人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感悟新時代青年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融通第三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把文化實踐納入實踐教學總體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生產勞動、公益活動等方式參加文化實踐活動,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涵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打造“三個平臺”,營造立體式文化育人大場域
打造資源支撐平臺。學校組織編寫文化教育讀本和校本教材,制作了一批內容精、形式活、接地氣、受歡迎的優秀文化作品。設立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和文化育人實踐基地,發揮了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等文化資源在育人方面的集聚效應。
打造環境熏陶平臺。學校把文化傳承創新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環節和全過程,結合學校特點設計建造一批主題文化景觀,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與教育功能和諧統一,發揮好環境熏陶、文化體驗等重要作用。
打造網絡矩陣平臺。學校依托校園網、易班、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陣地,創建了一批特色欄目或站點,定期制作發布微視頻、海報、動圖、漫畫等優秀網絡文化作品,使文化傳承創新聯網上線、貼近校園、走進師生。
堅持“三個突出”,彰顯創新型文化育人大成效
突出思想政治引領。學校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貫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切實增強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涵養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突出特色文化浸潤。學校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推動地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拓展文化育人視野,豐富文化育人內容,創新文化育人方式,提高了文化育人成效。推進產業文化進校園、工業文化進教材、企業文化進課堂,將行業文化和工匠精神有機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突出紅色基因傳承。學校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社會實踐大課堂、網絡媒體新陣地,組織力量研究構建紅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開發建設紅色文化教育教學資源庫,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拓展訓練、紅色藝術賞析、紅色劇目排演等主題活動,提升了紅色文化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引導學生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任永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