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新發展立潮頭勇當職業教育“沖鋒舟”
校企“九個共同”合力推動“雙高”建設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新發展立潮頭勇當職業教育“沖鋒舟”
為更好應對數字經濟發展和區域產業轉移,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職院”)與華為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動產教科深度融合,聚焦數據通信、存儲技術等技術領域,在建設數字化課程研發中心、全球知名智慧校園新標桿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基于對深職院辦學實力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認可,自2006年起,華為就與深職院聯合,共建華為ICT學院、華為云學院鯤鵬中心等多個項目。2018年,深職院—華為“課證共生共長”人才培養模式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深職院—華為校企合作案例向世界職教聯盟成員50多個國家推廣,學校榮獲世界職教聯盟校企合作卓越獎。
這正是深職院“九個共同”雙主體育人模式碩果累累的生動范例。近年來,學校每個專業群聯合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共建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等15所特色產業學院,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標準等。深職院與18家世界500強企業締結共育人才的命運共同體,探索出校企共同育人模式。該模式被國家發改部門作為深圳47條創新舉措之一,向全國推廣。
深職院以特色產業學院為載體,緊抓產教融合主線,深入探索“九個共同”雙主體育人,踔厲奮進。學校自入選“雙高計劃”A檔建設單位以來,奮力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應用技術研發高地等“七個高地”,爭取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
名校名企“九個共同”建“雙高”、強黨建
改革開放大潮奔涌,深圳用“深圳速度”“深圳質量”創出“中國高度”。深圳上市公司數量達512家,涌現出以華為、騰訊、大疆、大族激光等為代表的一批世界一流創新型企業。傳統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難以適應這些企業的新需求和市場的新變化。
如何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領的智能時代,為一流創新型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育托舉中國智造的大國工匠?在這種背景下,深職院既沒有借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路徑,也沒有照搬國外職業教育的育人模式,而是立足中國大地,把握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為職業院校同行探索出攀峰之路,用高質量答卷回應好新時代命題。
在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踐探索中,深職院以產教科融合為總基調,以互惠雙贏為價值導向,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合作保障,探索出“九個共同”雙主體育人新模式。以該成果為核心的教學改革項目,獲2021年廣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
深職院守正創新,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校企共同開展黨建和思政教育位列“九個共同”首要位置。“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我校協同地處深圳的知名民族企業,詮釋中國道路,建好思政‘金課’,共同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增強立德樹人的實效性。”深職院黨委書記楊欣斌介紹,學校與企(行)業黨組織開展黨建共建,一起利用深圳改革開放“活教材”,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深職院組織學生深入華為、大族激光等世界知名企業,聆聽企業創始人的成長故事。讓學生在感受改革開放非凡成就的同時,深入體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校企共創共贏,為智能時代培育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2019年11月,推進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現場會在深職院舉行,全國多個地區前來學習借鑒深職院校企協同育人的經驗。廣受認可的背后,是學校探索出的“九個共同”模式,讓校企在深度協同育人中互利共贏,破解“校熱企冷”難題。
如何找準校企合作“最大公約數”,培養出適應智能時代需要的復合式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九個共同”創新破題。深職院與華為等知名企業共同開發專業與課程標準,將企業的新技術、標準和工藝等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提升人才培養適應性。3000余名來自華為等企業的技術骨干,參與學校課程開發。深職院首批立項建設283門金課,17家合作企業被認定為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
為增強產教供需對接精準性,深職院與華為等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共同將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成行業標準。學校還聯合企業共同舉辦中國特色學徒制班、精英班等,增強技藝傳承,根據企業個性化需求,精準培養人才。
得益于“九個共同”創新探索,深職院聯合世界500強企業或行業領軍企業,開發職業資格證書,促進學生學歷與能力雙提升。學校主導開發十余種認證證書,高達90%的專業參與“1+X”證書試點,超53%的學生考取高質量證書。學校多項人才培養質量指標位居全國高職院校前列,2019年以來,學生奪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等重大賽事一等獎35項,平均每屆學生到世界500強或行業龍頭企業就業的比例高達16%。
為帶動更多高職院校提升育人質量,深職院對口幫扶13所院校。其中學校對口幫扶吉安職院8年,助力該校發展成為省高水平學校。深職院還加強數字化課程資源建設,獲批建設5個國家級別專業教學資源庫,惠及千萬人次,其中國家級別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已輻射1000多所院校。《單片機應用技術》在國家教材建設獎評選中奪得特等獎,已被全國300多所院校選用。
“立地頂天”強科研,創新成果服務科技自立自強
國內高性能電子器件錫膏原來依賴進口。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化時代的命脈,深圳加快培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深職院勇于擔當,聯合企業歷經5年攻關,開發出新的技術成果,被華為、中興列為國產替代產品。在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評選中,“高性能電子器件錫膏研發及其產業化”項目榮獲二等獎。
“我校力推‘產學研用’一體化,優先做好全方位服務支撐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的‘立地’功夫。”深職院黨委副書記、校長許建領表示,學校與比亞迪等知名企業圍繞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技術、工藝,共建3個院士工作站、4個聯合實驗室、13家高水平校外實訓基地、25個技術研發平臺;與華星光電、研祥智能、海普瑞等三家行業領軍企業,共建3個一流生產性實訓中心;打造霍夫曼先進材料研究院等10個高水平應用技術研究院。通過校企互聘等途徑,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學校已引進、培育以諾獎獲得者、院士等領軍人才領銜的高水平應用研發團隊38個,構筑名匠大師匯聚高地。
深職院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研究院三位教師,參與華為2012實驗室的“PCB板材界面特性研究項目”課題研究。研究成果破解5G通信基站建設中的一些難題,還為新一代高頻通信器材提供技術儲備。
高地之“高”,更在于貢獻之“高”。深職院參與研發集成電路光刻膠、2.2微米以下高精度LCD邊框間隔物微球等產品,打破了國外企業壟斷,產生很大經濟技術價值。近3年,學校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3項,獲得36項省市科研成果獎勵。深職院年均科研經費達1.58億元,連續4年突破億元大關。學校新增52項國家級別科研項目,包括3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學校新增901件專利授權、1123項橫向課題,校企聯合制定80個國際、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
為共同富裕、“一帶一路”行穩致遠作出“深職貢獻”
“我來自農村,原來是中專機電專業畢業生。”在深職院接受高級電工培訓、大師工作室培養等,幫唐智金從工廠設備維護開發人員成長為深圳地鐵公司技術主任,并獲評全國技術能手,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雙高”建設以來,深職院年均培訓12萬人次企業員工。為培養更多“致富帶頭人”,學校面向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開展學歷繼續教育,惠及1646人。深職院志智雙扶,從廣西、云南等欠發達地區招收6000余名學生。很多人從深職院學成返鄉,用才智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作貢獻。2019年、2021年,學校獲評廣東省精準扶貧工作突出貢獻集體。近期,深職院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全球高職院校中,率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業技術教育數字化教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職業教育創新中心、世界職業院校與技術大學聯盟教師專業發展委員會兩個國際組織也落戶學校。
近年來,深職院聯合一流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為企業“走出去”培養實用人才。學校在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7個海外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累計開展20萬人次的“中文+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專業課程標準被6個國家或地區認可采納。學校探索出的“九個共同”模式,已被南非、馬來西亞等國家采用,為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
“雙高”建設以來,深職院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高歌奮進,學校黨委獲評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學校獲得全國文明校園榮譽稱號。過往皆成序章,深職院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推動“雙高”建設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輸送、高水平科研成果源源不斷的產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更強勁動力。
(王波 卞飛 巫憶蘇 張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