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河池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課程思政建設實錄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8-19  閱讀:次   |
42.9K

  文以載道固本培元 以文化人啟智潤心 ——河池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課程思政建設實錄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河池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積極引導學生既能對我國古代文學偉大成就和基本發展線索、規律有全面的認識,對各歷史時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藝術價值作出科學評價,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激發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中華傳統美德,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目標導向

  文道融合更明晰

  依據《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河池學院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和東方智慧的重要載體。中國古代文學文道融合與發揮育人功能十分必要,教學大綱修訂對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重點做好三個融合:其一,融合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其二,融合中華傳統美德,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其三,融合中華人文精神,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的精神財富,大力弘揚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

  通過加強目標導向與文道融合,引導學生在體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文學魅力過程中,系統學習課程知識,掌握課程學習方法,同時培育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的精神。

  主題聚焦

  系統性彰顯重點

  課程教學團隊發揮集體協同作戰的作用,結合課程思政主題聚焦需要,對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知識體系進行合理建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按照學習知識、錘煉心志、養成品性的整體教學設計,在中國古代文學教材內容上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體系化,使中國古代文學思想精華和文化精髓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根據課程教學大綱“三個融合”要求,明確從四個主要方面挖掘和整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育人元素:

  人生智慧教育元素。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中國古代文學具有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歷代圣賢在反思、總結、提升中形成了厚重靈動的中華智慧,體現為中國人仁者愛人、民胞物與的情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協和萬邦、和平并進的國家和民族關系,安貧樂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活態度,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包容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念等。從《詩經》、《論語》、諸子百家散文,到《史記》、《漢書》、陶淵明詩文,再到《資治通鑒》、蘇軾詩文、王陽明心學等,以多樣化豐富的形式體現中華智慧,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提供生動案例。

  理想信念教育元素。中國古代文學中有著豐富的人生故事,彰顯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高尚人格。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魅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濟世情懷,《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擔當以及王陽明“讀書做圣賢”的高尚追求等。通過講好古代文學中的中國故事,發揮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榜樣力量,引導學生健全人格、修齊治平,進而思考自身所擔負的時代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因此,愛國主義教育非常必要,而中國古代文學對此支撐性很強,《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歌、歷朝歷代的政治詩和邊塞詩中均有大量愛國題材和典型人物。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將屈原、杜甫、岳飛、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愛國詩人的篇章作為一個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屈原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理解杜甫心念時局、憂心國事的執念,感受陸游愛國如家、永不放棄的情懷,銘記岳飛精忠報國的誓言等,處處閃爍著家國情懷的光輝。教學中潤物無聲的熏陶,在學生心中悄然播下家國情懷的火種,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增強學生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人文情懷教育元素。通過古代文學眾多抒寫親情、友情、愛情的詩文學習,加深學生對美好人性品格的認識,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對人生、對社會有益的價值觀、人生觀及愛情觀。同時,引導學生理解中國文學獨特的美學追求,提倡返璞歸真,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把普通的生活詩意化,蘇軾長期被貶,卻能做到豁達樂觀、為民直言,他們的可貴在于看透人生卻依然熱愛生活,并能活出詩意的狀態,這對涵養學生至美人生境界很有助益。此外,感受中華古典詩詞蘊含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體驗中華文化智慧與獨特魅力。

  古代文學中也有針砭反思的教育元素。那些揭示世道不公、抒發懷才不遇等現實主義作品,包括《詩經》、樂府民歌等現實詩篇,建安文學之漢末實錄、魏晉六朝亂世悲歌,杜甫“三吏三別”、宋代抗敵御侮詩文,乃至《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都是作家良知與理性批判精神的體現,其對引導學生珍惜和平安寧環境、感恩國家與時代,以及維護公平正義發揮著獨特的教育作用。

  參與體驗

  沉浸式啟智潤心

  課程還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推動知行合一。在做好課堂課程思政的中心環節基礎上,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輔助課堂教學,并將其納入課程考核范疇,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帶著情感投入學習,達到沉浸式啟智潤心的目的。

  一是發動學生參與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建設。安排學生按愛國、愛情、愛家、愛自然、愛親友、愛百姓、愛高雅、愛建功、愛修道、愛悠閑、愛浪漫、愛正義、愛扶弱、愛文學等主題,廣泛收集課程思政相關案例,學生提交上來較為切題的案例達160多例,大大豐富了河池學院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增強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情感體驗,提高了文學品賞的親和力和判斷力。

  二是結合不同主題開展相關活動。如開展中華詩詞經典吟誦比賽、小組合作拍攝微視頻、情景劇演排、詩詞飛花令、詩詞品賞沙龍等活動,增強古代文學學習的實效性和獲得感。激勵學生將古典文學運用于校內外寫作大賽、演講比賽及各新媒體平臺組織的與國學相關的文案大賽等,以賽促學增強育人效果。

  三是引導學生對古代文學內容進行現代性轉化,提升其學習和傳承的積極性。如古代文學教學與河池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的產品、服裝設計類專業學生合作,參與文創產品的設計,將古詩詞與文化衫、古典服飾、書簽、器物、文房四寶、店鋪題名等結合,激發學生文學再創造的興趣,促使學生自發進行深入性拓展延伸學習。

  此外,還引導學生收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央視國學經典欄目;鼓勵學生參加地方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組織的志愿者活動;組織學生開展地方古代文化名人、文化遺跡等社會調研,講好家鄉歷史名人故事等活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文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有著熏陶濡染的優勢和作用。在河池學院大力推進“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建設的濃厚氛圍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精心組織、用心踐行,把課程思政建設做好做實,文以載道,必能固本培元;以文化人,必能啟智潤心,進而涵養河池學院學生的精氣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揮積極的作用。

  (韋暉 黃必輝 畢瑞)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