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打造數字福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隨著我國信息化發展步伐加快,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扎實推進,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打造“信息智能+”的鮮明特色,面向電子信息、數字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等福建省主導產業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的特色產業,擔當起作為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全國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的使命,著力培養服務于產業新體系特別是“數字福建”建設、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入選2021年高職院校“服務貢獻典型學校”“教師發展指數優秀院校”“學生發展指數優秀院校”等榜單。
優化發展,推進“雁陣型”專業群分級發展體系建設
學校堅持特色辦學之路,強化類型定位、產業定位和區域定位,按照“智能終端—智能制造—智能應用—智能服務”的思路一體化布局專業群,實行動態調整和優勝劣汰,保證資源的有效利用和辦學品質。2019年,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群入選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A檔)項目。其核心專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與學校相關專業構成優勢互補關系,人才培養鏈與地方支柱產業鏈的對應關系密切,發揮出集聚效應、育人功能、服務功能。
高水平專業群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學校構建的“1+2+4”“雁陣型”專業群分級發展體系建設已見成效。如,機電一體化技術、電子商務兩個專業群入選省級高水平專業群,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數字建筑、智慧旅游等4個專業群成為“地方離不開”的校級特色專業群。
聚焦能力,構建“三階七維”“智慧工匠”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定位問題,學校探索構建了“政行企校”四方協同、“崗課賽證”互融相通、“學做用創”能力進階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依托區域職教集團與產教聯盟,結合校企雙元育人實踐經驗,創設了“三階七維”的“智慧工匠”多維能力進階模型。“三階”包含基礎、應用、“智慧+”三級能力進階過程,“七維”既指包括學習實踐、規劃設計、跨界融合等在內的七類能力評價維度,又表示能力進階模型、工單制教學、多級競賽體系等七種人才培養實施路徑與方法。由此形成“基礎、應用、智慧+”對應“會學、善做、能創”的循序漸進培養范式,明確了人才培養的賦能進路,在拾級而上的邏輯進階中實現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塑造。
學校連續三年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全國高職學科競賽評估中位列全省之首、全國前十。2019—2021年共獲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11個,其中2019年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學院取得“一院七金”的成績。學校還在國家“互聯網+”“挑戰杯”等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獎項17個。
多維融合,通過“實體辦學”探索產教融合新機制
學校積極探索產教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利益融合、制度融合與文化融合等五維度融合,推動實施“共建設→共育人→共辦學”遞進發展的實體化辦學路徑,拓寬校企優質資源的聯結通道。學校與企業“雙主體”構建產教融合“雙驅動”發展共同體,以“共同參與學院管理、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探索育人機制、共同實施課程教學、共同建造實訓基地、共同開展社會服務”為基礎,形成一套有活力、產教深度融合的“一體兩翼、多元保障”運行機制。學校兩個職業教育集團建立“平臺+實體”的職教集團運行機制,探索成立“混合制”辦學、“雙園”辦學、購買服務合作辦學、共建聯盟框架下合作辦學等多模式產業學院。
2021年,以“五三二”合作模式成立實體性產教融合的“數字產業學院”,即以深化“產業園與校園、產業鏈與專業群、企業項目與課程體系、技術業務與實踐技能、產業導師與專職教師”五個融合為基礎,推動“校內項目跟崗、假期企業頂崗、就業園區推崗”三段遞進模式,形成以“兩園”(校園+產業園)為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教育鏈”與“產業鏈”合作效能。
激發動能,通過“三步并進”提升服務發展水平
“國家戰略重點對接、產學研用結合增效、社會培訓逐步推進”的“三步并進”思路,是學校提升社會服務能力與水平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一是面向平潭綜合實驗區、紅色老區和西部開展鄉村振興、對口支援工作。與平潭開展“一鄉一品、一鄉鎮一院系”結對共建;支持閩北閩西和革命老區,近三年派出十多名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并與地方簽署縣校戰略合作協議。二是服務“一帶一路”,加強國(境)外交流。致力打造職教國際化品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文化傳播和師生交流等,用中國話語闡釋中國職教,推動了中外職業教育交流。學校入選第二批“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獲批2020年國家教育部門教育援外項目;連續兩年獲得中泰職業教育合作突出貢獻獎。
學校還充分發揮對臺交流“先行校”優勢,搭建了“人員交流、資源引入、項目共創、文體共享、扶貧共建”兩岸合作與交流的立體架構,做好“融”“通”文章,并啟動招收臺灣學生工作。
(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江吉彬)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