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南京農業大學打造農業特色通識核心課程體系—— “南農八門課”厚植愛農情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8-21  閱讀:次   |
42.9K

  上學期期末,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學生朱琪在修完“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課程后,收獲滿滿:“課程涉及農業農村政策多個領域,幫助我更好地了解農業、農村、農民的基本情況,讓我從不同角度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屬于該校“南農八門課”這一農業特色通識核心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包括40多門課程,涵蓋文學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哲學方法、科學探索、外國文化六大類。

  “南農八門課”≠南農8門課

  “其實不止8門。”南京農業大學教務處處長張煒介紹,“南農八門課”是自2017年起,借鑒世界一流大學通識核心課程的精髓,融入農業元素,讓學生在大學4年中,修讀六大類中的至少8門課,合計10學分。

  “這一通識課程體系的廣度,要求學生跨越文理專業反選,鼓勵學生多視角去看世界。”張煒說。

  傳統的通識課程存在單科性的局限,不利于學生搭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但是,“跨越文理反選”談何容易?課程改革前,南農就在教學反饋中發現,一些文科生覺得自然科學類課程太“深”,學生“不愛聽”,教師“不想上”。同時,通識課程普遍集中在大學一、二年級授課,低年級學生對課程內容不理解,囫圇吞棗、死記硬背。

  “這些問題,在‘南農八門課’的課程體系中都被一一破解了。”張煒表示,在課程廣度上,通識教育與專業課交織,4年不斷線,向通用知識與能力方向改革,重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其跨學科思維;在課程深度上,體系要求課程以教授領銜,明確通識課的學術要求,實現通識核心課程“寬”與“深”的結合。

  在“南農八門課”體系中,屬于“科學探索”大類的“生命科學導論”課程被更名為“生命科學概論”。“一字之差,師生的感受卻是天壤之別。導論是引導學生進入專業領域,概論則是概貌,讓學生對該領域有大致的了解,重點關注生命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該課程主講教授陳世國介紹。

  出品“農字號”通識教育

  以農科精粹和農業傳統文化為通識課程輸送養料是“南農八門課”建設的重點。據統計,在首期建設的40多門核心課中,農業特色課程就有14門,約占課程數的三分之一。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董維春領銜主講“歷史研究”大類中的“南農簡史”課程。“這不僅僅是校史,希望學生們從歷史的思維和眼光出發,看南農、看中國、看世界。”董維春說。

  南農在120年里走過什么樣的發展歷程?南農人有著怎樣的家國情懷?26座校園人物雕塑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南農簡史”教學團隊由7位各領域資深教授組成,他們在一次次集體備課會上,精心設計課程章節,打磨授課內容。

  “農業倫理學概論”隸屬“南農八門課”的“哲學方法”大類。課程配套使用的教材,是98歲高齡的草地農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編寫的《農業倫理學》。“農業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農業大學的學生都應該多多了解農業與社會、農業與人類的關系。”任繼周對于農業倫理學通識教育有著殷切的期望。

  “南農八門課”還將課程搬出傳統課堂,在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里講稻作起源,在昆蟲學公開課上展示昆蟲的圖解、標本與美食,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

  “通專”結合帶動課程群發展

  “南農八門課”課程體系建設至今,累計有41655人次選修318門次課程,學生的課程滿意度達到95%。其中,“世界農業文明史”“大國‘三農’與鄉村振興”等課程滿意度均達99%。

  學生受益的同時,通識核心課也帶動了教師課程群的發展與成熟。“植物與生活”“茶葉品鑒藝術”“昆蟲與人類生活”等5門課程獲評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美在民間”“普通生態學”等4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民間藝術鑒賞”讓留學生參與陶藝制作體驗,相關課程也在南農肯尼亞孔子學院推廣應用……

  “在學科專業高度分化的時代,高等教育模式將更加強調‘通專’結合。我們的通識教育是提高卓越農林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幫助學生跨越學科與專業界限,形成廣博的農業及相關學科知識跨度,培養科學精神、全球視野和知農愛農的情懷,最終實現學生成長成才。”董維春表示。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