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改革中醫藥師承教育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中醫藥師承教育是一種獨具特色、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和學術傳承規律的教育模式,師傅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中醫藥技能的同時,將中醫藥學內在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傳授給徒弟。
近年來,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深化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建了技能傳習與文化傳承并舉的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模式,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
明確師承教育傳承目標和路徑
學校對中醫藥師承教育進行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對接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工作崗位,確定了“技能與文化傳承并舉”的中醫藥師承教育目標,將“醫技、醫術、醫理、醫德、醫道”作為傳習與傳承的核心要素。根據《素問·著至教論》“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的記載,結合師承教育調研結果和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將中醫藥技能和文化傳承路徑歸納為“誦”記原文、“解”析經典、“辨”別觀點、“明”于醫理、“彰”顯實踐5個步驟。
研制師承教育規范化培養標準
建立師承教育指導委員會,深入中醫藥行業企業調研,摸清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基于師承教育傳承目標,對接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工作崗位及《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等,從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入手,構建師承教育貫穿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并建立理論教學、中醫文化素養、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出師考核等標準。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融入中醫思維培養和文化傳承要素,確定教學內容。在應用實踐中,按照“制定—實施—修訂—再實施”4個閉環步驟不斷完善相關標準和教學內容。
開發特色師承教育教學資源
校院共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國家中醫臨床技能大師工作室、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傳統中藥炮制基地等,匯聚名中醫藥專家,由省市名中醫領銜開展中醫藥師承教育。基于師承教育培養標準體系,以中醫思維培養為導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3D虛擬仿真技術建設中醫學專業省教學資源庫、省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和VR中醫思維育訓平臺等,形成以中醫藥崗位鏈為情景的中醫藥網狀思維訓練數字系統,服務于在校學生和社會學員的終身學習與發展。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遠程視頻教學系統,將名中醫工作室的診療過程及中醫四診儀收集的望聞問切資料,實時傳輸至學校教室或學徒手機終端,學徒可“身臨其境”地觀看師傅臨證過程,并耳濡目染師傅的醫德醫風。
建立健全醫教協同培養機制
校院共同制定“醫教協同培養”系列制度,形成學校與醫院人員互聘共用、雙向掛職的機制,專業課教研室與醫院相應科室合而為一,教師“一人雙崗三責”,學校教師和附院醫生的教學與臨床工作量均納入績效考核及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指標體系。學校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學校教師“一對多”教授理論知識,使學生系統掌握中醫藥理論;醫院師傅“一帶二”傳授臨床經驗,促使學生培養中醫臨床思維,掌握“看病”的能力。
科學規范師承教育的培養過程
校院行企合作推進青年醫生師承、在校生師承、社會人員師承、現代學徒制班師承四種師承教育類型。根據“誦—解—辨—明—彰”的傳承路徑,采用“分類異步”教學法:青年醫生以跟師臨床實踐為主,傳承師傅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全日制在校生在規范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通過遠程視頻教學系統觀看師傅出診或跟隨指導教師出診;師承培訓班和現代學徒制班的學徒在跟師臨床實踐的同時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完成系統的理論學習。建立基礎與臨床相結合、技能與素養并重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學徒完成跟師學習時長、撰寫學習體會等,通過理論、實踐考核后準予結業或畢業。
通過5年的實踐,學生培養質量和專業綜合實力明顯提高。學生獲得全國中醫大學生臨床能力大賽團體一等獎1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中藥傳統技能賽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全省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大賽中藥傳統技能賽項一等獎12項、二等獎4項,全國中醫藥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天堰杯”中醫護理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中醫學類專業畢業生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通過率、就業率和單位滿意度顯著提高。中醫學專業建成了省高水平專業群、省品牌專業、省重點專業、省教學資源庫、省中藥學實訓基地、省中醫藥健康服務公共實訓中心等。
將師承教育融入中醫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深化新醫科建設的重要內容。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中醫藥師承教育改革模式有效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承,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具備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李力強 張貴鋒 段文彪)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