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 新文科引領新經管 新路徑鑄就新發展
當前,中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高等教育進入全面提質的新時代,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學校深入領會和學習《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精神,按照新文科要求,從專業、課程、模式角度出發,大力實施“安財新經管”發展戰略和“走出去、建平臺、上水平”戰略路徑,促進學校人才培養供給側與行業產業需求側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需求導向,優化專業布局,夯實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學校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緊扣“新經管”發展戰略,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大力發展新興專業、做大做強特色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等系列舉措,促進專業優化調整,推動專業交叉融合,強化專業內涵建設、特色發展,全面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堅持動態調整,發展新興專業。出臺《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明確專業的申報、停招、撤銷等相關規定,定期對專業開展預警與退出審核,強化專業評估與認證工作結果運用,建立專業設置與招生、就業、人才培養、資源配置和專業評估的聯動機制。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變革,重點打造“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交叉專業群,申報“互聯網金融”“數字經濟”“供應鏈管理”“人工智能”等7個新興專業,撤銷14個社會需求不大、就業率不高、不適應和不支撐學校新經管發展目標的專業。強化示范引領,打造一流專業。出臺《“一流專業”建設方案》《“一流專業”建設標準》等系列文件,著力在專業改革創新、師資隊伍、教學資源、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對重點專業進行扶持,將學校優勢特色專業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國一流專業,充分發揮一流專業的示范、輻射、引領作用。以建設國家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為契機,堅持需求導向、標準導向、特色導向,著力對專業知識結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計等進行全面優化升級,促進專業內涵式發展。深化專業融合,凝練特色方向。強化寬口徑,淡化專業邊界,以新技術為平臺、工具和手段,實施專業相互交叉融合,如金融與電商的融合、會計稅務一體化、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會計與法律、計算機與藝術的交叉等;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向經管類專業和其他人文社科類專業滲透,實現大數據、人工智能對相關專業的升級改造;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式打造特色專業方向,設置“金融科技”“智能財務”“法務會計”等8個專業方向班。
截至目前,學校擁有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數占在招本科專業總數的84%。擁有國家特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14個,國家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個。2021年,在首次“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學校以2個A+專業、10個A專業、17個B+專業、23個B專業、上榜專業數52個、上榜專業占比98.1%的優異成績,位列全國財經類高校第10名、安徽省屬高校首位。
特色導向,提升課程質量,強化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學校以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建設為契機,聚焦“新經管”發展戰略,出臺《一流課程建設方案》《一流課程建設標準》等系列文件,以打造“金課”淘汰“水課”為主要目標,切實轉變觀念和形式,積極探索新思路,提升課程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增加挑戰度,構建“多維、高階、融合、迭代”現代化課程新業態,通過課程質量的提升推動本科教學高質量發展。
聚焦特色優勢,創設“多維融合”課程體系。依托學校經、管、理、工、文、法、藝多學科優勢,設立跨領域的通識課程群、跨學科的講學課程群、跨專業的綜合實驗實訓課程群,同時創設包含32門相關課程的創新創業課程板塊,充分體現多領域思維、跨專業能力、多項目實踐的新經管理念,著力構建培養寬基礎、強能力、會創新復合型人才的高質量課程體系。接軌學科動態,更新“高階前沿”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更新迭代課程教學內容。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嵌入課程體系,增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相關基礎課程,同時以現代科技發展整合傳統專業課程,如互聯網金融、智能會計、大數據稅務管理、智慧外貿等。回歸教育本質,創新“四性迭代”教學范式。變革傳統單一的知識傳授教學模式,以認知構建的內在邏輯設計教學過程,構建學生“感性、知性、理性、靈性”層層迭代、融合發展的全過程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自主學習,積累感性經驗;利用師生、生生深度交互,探究高階認知、掌握實踐操作,理論+實踐,完成知性構建;進一步推進認知深度、拓寬認知廣度,深度+廣度,培養學科思維,形成理性范疇;以認知重新觀照現實,立經世濟民之志,育家國天下之情,實現靈性升華。以“四性迭代”全面育人模式,完成知識、能力、素養融合發展全過程。緊隨技術發展,打造“深度科技”教學空間。克服信息化教學手段簡單化、形式化弊端,充分糅合線上教學“廣度”優勢與線下面授“深度”優勢,強化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利用現代數據技術打開“教—學”傳導黑箱,以教學可視化助力“以學定教”,構建融情境、交互、體驗、反思為一體的深度學習場域,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2018年以來,學校獲批首批國家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60門、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專項教研項目35個。新增國家一流本科課程5門,上線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課程25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37門。新增國家教學名師兩名,教指委副主任委員、委員、秘書長8人,國家和省級教學(課程思政)團隊29個,省級高水平導師、教學名師、教壇新秀52人。學校教師在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中年均獲獎70余次,其中,以獲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兩項、三等獎一項和教學設計創新獎一項為代表。
能力導向,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促進人才培養實現新突破
模式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突破。學校堅持以素質培養為核心、能力鍛造為重點,圍繞“新經管”發展戰略,出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案》《大學生學科競賽管理辦法》《創新創業類學分認定指南》等系列文件,以“訓—賽—創”為重要抓手,強化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等多主體共同參與,構建起螺旋式緊耦合實戰型實踐教學模式,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提高實驗實訓平臺站位。設置跨專業綜合實驗必修學分,與企業共同開發經管類跨專業綜合實驗平臺,每年約4000名學生通過平臺開展實訓活動,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打造資產配置優化選擇虛擬仿真實驗平臺、智能制造企業全景運營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等,實現實踐教學虛實融通,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實戰技能。建立校外實踐教學管理平臺,推行“互聯網+實訓”管理模式,解決實訓管理形式化問題。推進學科競賽進位。將學科競賽納入必修課程體系,設置10個學分;建立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施用學科競賽成績等進行畢業論文(設計)替代的新機制。構建起國家、省級、校級三級和A、B、C三類的學科競賽實施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協同育人,基于企業實際業務和具體項目,構建起“學院—學科競賽—企業”三元培養機制,與知名企業聯合打造“國元證券杯”大學生金融投資創新大賽、“航信杯”全國大學生財稅技能大賽等25項特色品牌賽事。激發創業實踐到位。搭建“主課堂+競賽營、學術營、實訓營、拓展營”等創新能力培養平臺,每年舉辦創業培訓、創新論壇、成果對接等各類活動100余場;統籌校內外資源,依托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學科競賽項目、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構建“優質項目—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鏈條孵化育人平臺;加強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提供集聚優質共享的“雙創”導師資源;實行彈性學制,助力學生實現創新創業成才夢。
2018年以來,學校重點建有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一個,與上海財經大學聯合申報獲批國家教育部門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會計學專業虛擬教研室”一個,國家教育部門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9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8個,省教育部門重點實驗室兩個,校企、校產、校地、校所合作共建實踐基地233個。學校在2017—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位列人文社科高校第3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累計立項國家項目2135項,立項數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國地方高校前列。第三方評價數據顯示,學校2021屆畢業生總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3.51%,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的滿意度達99.10%,其中80.18%的用人單位將“綜合能力較高”作為選擇學校畢業生的首要原因。
新科技革命風起云涌,新文科建設奔騰而至。學校將繼續以建設成為“經濟、管理類學科優勢突出,在同類院校中特色鮮明,省內一流,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多科性特色高水平大學”為目標,以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模式創新為三大重要抓手,全方位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構筑人才培養的“四梁八柱”,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安徽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朱紅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