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 加快“專創融合” 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在天津大學召開,會上國家教育部門依托天津大學成立的“全國新工科教育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天津大學抓住新工科建設的重要機遇,推動“專創融合”發展,開設包括智能醫學工程、智能制造、合成生物學等在內的新工科專業,不斷用新技術推動教學模式改革。
依托重點科研項目
搭建人才培育平臺
長期以來,天津大學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天津產業發展需要,不斷優化“強工、厚理、振文、興醫”的學科布局,建設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醫學工程等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專業,依托各專業培養引進各類專業人才,為人才成長提供磨煉自我的平臺,為天津建設高水平創新型城市、打造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天津大學發揮自身學科方面專家教授人才優勢,抓住加快專業建設、牽頭建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該項目是中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迄今為止在天津建設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托一系列科研機構,將新引進的人才進行崗位歷練,助力天津市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天津大學深刻認識到高層次人才對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性,組織實施了新工科“天大方案”,圍繞產業急需、“卡脖子”技術攻關、產業鏈薄弱環節等,培養造就一批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和卓越工程師,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學校還積極開展高端人才培訓和繼續教育,通過“訂單式”培養為天津市及濱海新區的企事業單位培養了MBA、工程碩士等管理和技術人才4700余名,博士研究生280余名;選派百余名科技特派員為企業服務,扶持企業突破技術難關,為區域發展貢獻天大力量。
抓實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打造“專創融合”支撐體系
天津大學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突出實踐教學,實行“創業彈性學籍”制,參與創業實踐的學生可獲得實踐學分。天津大學成立了宣懷學院,探索創新創業學歷教育,設立創業方向專業碩士和工程博士點,鼓勵有創業潛力的學生選修創業方向輔修學位。天津大學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為創業學生配備實踐導師,實現創意、服務、實訓的全過程對接,整合了小額貸款、稅費減免、場地支持等自主創業優惠政策,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天津大學積極推動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實現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出臺了《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學分認定管理辦法》,探索出“產業+教學+競賽”的新模式。其中由在校本碩博創辦的云遙宇航、貝安居、三生萬木等公司已成功創業,年銷售額均突破百萬元。在“互聯網+”大賽已連續4年斬獲大賽金獎,累計獲得5金8銀12銅,獲獎涵蓋主賽道、國際賽道、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天津大學精心打造科技創新支撐體系,不斷提升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作為工作重點來抓,制定出臺了《關于鼓勵創新創業、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機制。建立了整套運行機制和保障政策,成立技術轉移中心,組建專業技術經紀人隊伍,建立“技術—需求”數據庫。在天津濱海新區、長三角經濟圈等區域和華為等重點行業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和院士工作室。天津大學積極對外開展合作,建立創新創業投融資體系,與南開區、津南區政府部門聯合共建天津大學科技園。截至目前,天津大學科技園實際入駐企業共36家,科技企業28家,科技服務企業8家。
抓好創業空間打造
建設專業孵化機制
天津大學主動融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建設,整合學校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資源,聚集創新創業的優勢資源,打造“眾創空間”。服務“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建設“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武清前沿技術研究院”,對接“國家深海戰略”建設“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天津大學充分發揮自身在技術與空間方面的優勢,聚集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力量,為創業師生和廣大創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網絡、社交和資源共享空間,開展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形成流動、開放、競爭的創新工場,建成有學校特色的“眾創空間”。
天津大學積極探索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實現教育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形成“需求—平臺—服務—轉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實現大學與企業、知識與資本、創業與創新的有機融合,建立政府部門、大學、社會共同支持保障創新創業活動的新模式,助力人才質量提升。
(秦俊男 劉俊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