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灣大學國際教育與外國語學院 發揮課程優勢 創新課程思政
高校英語課程兼具知識傳授功能和人文精神要義,是高校重要的公共課程之一,對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與道德品質有著獨特的價值和作用,創新英語課程思政是實現高校英語育人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北部灣大學國際教育與外國語學院注重發揮英語課程優勢,凝聚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思想共識,通過技藝切磋增強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實現高校英語課程思政的高度融合,達成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目標。
凝聚思想共識,開創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新局面
學院與時俱進,深入研學教育部門課程思政建設最新要求,充分考量自身教育特點和資源優勢,結合本地區教育部門工作要點,堅持統籌英語教學合力,強化思想引領,開創學院課程思政新局面。
學院注重課程思政思想引領,凝聚英語教師共識,樹立課程思政教育意識。一是組織全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文件和思想精神內涵,領會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意義和要求;二是鼓勵全院教師進行思政進課堂的探索,打造大學外語課程思政;三是加強網絡宣傳工作,利用學院官網為思政教育宣傳造勢,占領抖音、B站等網絡宣傳陣地,建設和完善微信公眾號;四是依托黨支部共建活動啟迪課程思政建設思路,如學院組織黨支部教師到廣西教育學院開展共建活動,英語教師認真學習張黎生教授關于課程思政融合的網絡教學,并展開充分討論,更新了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理念,積累了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
同時,學院高度重視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為教師研修、學術交流提供平臺。學院派教師參加全國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培訓,重點研討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等問題,為學院英語課程思政融合積累了經驗。此外,學院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教學競賽,深挖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做到專業知識講解和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展現各具特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風采,通過教學競賽,開闊了學院課程思政教學視野,促進了英語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磨煉課程思政技藝,賦能英語課程思政實踐
英語教師必須在課程思政融合過程中,不斷磨煉教學技藝,才能更好地賦能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突出和實現英語教學的人文關懷。
首先,學院定期組織全體教師舉行沙龍活動。開展以“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與探索”為主題的沙龍活動,邀請參加課程思政建設研修班的教師解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分享成功融合經驗,拓展融合思路。沙龍活動也促使學院結合自身教學特點及人才培養定位,修訂和完善教學大綱,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育人實效。
其次,學院重視青年教師成長,提升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學院組織開展教學診斷工作暨北部灣大學第三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由學院督導、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及教學團隊負責人擔任青年教師教學診斷專家,每一名教師在活動之后都會收到關于教學設計撰寫、課堂流程和步驟、教學活動、課程思政融入、教學理念等方面的教學診斷反饋及授課錄像,以便后期進行觀摩、分析與調整,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學技巧與能力。
最后,以課程思政公開課引發英語課程思政融合思考。學院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并開展聽評課活動,其中,教師羅英芳就“大學英語(四)”課程內容上了一堂課程思政公開課。課上,深度挖掘單元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深入淺出地從修辭手法解析、諺語翻譯與理解、文本分析等方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結構和內容。公開課為英語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通過交流與學習,英語教師明確了如何借助自身教育內容優勢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成果導向系統改革,反思英語課程思政融合
學院遵循“成果導向、系統改革”指導思想,以教育評價和教育效果反向推動課程思政融合。反思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問題,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
一方面,學院專業建設以地方性、國際化、海洋性為特色,在課程思政建設、教學手段、教學成果等方面著重分析專業建設中存在的不足,深刻探討并提出改進措施,要求學院教師提升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向標準看齊,向優秀課程思政建設高校看齊,加強專業建設,不斷提升學院人才培養質量。
另一方面,學院將英語人才培養與國際、國內英語人才需要接軌,適時優化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不斷優化師資隊伍、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變化與社會屬性積累程度,以“變應萬變”,打造更多優質英語“金課”,以英語課程思政融合成效調整英語課程思政實踐,從下至上構建綜合思政育人新模式。此外,外語教學團隊負責人定期召集本組成員對團隊負責課程的課程定位、課程思政融合實踐等成功經驗進行交流研討,反思不足,優化改進。(劉衛玲)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