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創新驅動“一區兩群”職教協同發展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全國、全市職業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落實《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關于推動重慶市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意見》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戰略部署,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構建實施“一區兩群”職業教育協同發展格局,積極探索職業教育多層次、全方位整合發展新做法,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助推技能型社會建設,發揮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作用。學校充分整合政府部門、市場、高校優勢,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協同創新,搭建平臺,創新機制,力求提升在專業群、科研、人才方面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貢獻度和支撐度,助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協同創新
共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路徑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渝東南、渝東北等地的6個區縣、職教中心和企業就推動校地、校企、校際深度合作,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職教作用等方面達成協同發展意向,圍繞區域地方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需要,學院發揮其在專業領域的學科、技術和人才優勢,將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結合,促進專利等科研成果在地方落地轉化,與各區縣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聯合打造國家綜合型產教融合基地和示范性校企合作項目。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各區縣職教中心探索學校專業共建、聯合招生、共育共培合作、“1+X”職業技能證書試點、中高職“3+2”銜接等辦學模式,充分利用各自職業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管理共探、教學共研、活動共參、設備共用、師生互派、互助共贏、特色發展,持續推動各地區職業學校內涵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共同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全市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學校與各地職業學校圍繞“提升治理水平”“促進專業內涵建設”“聯合實施人才培養”“協同推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等方面開展校際探索與合作,通過籌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專業群建設、優化課程結構和人才培養定位等。根據各地區職業學校特色優勢,共同組建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指導團隊,在國際交流、“一帶一路”等提質培優建設項目中提供智力支持和指導服務,為推動重慶職業教育進入提質培優新階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搭建平臺
聯合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
學校深入各區縣“雙創”基地、企業與工業園區,創造性地提出依托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設立產學研合作基地,打造市級、國家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協同發展示范中心”“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分中心”“全國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研究院實踐基地”等六大基地。校地雙方選派相關人員開展各種層次的管理人員研修、職業教育培訓、技術培訓、學徒制培訓等,利用自身優勢與資源為培訓提供師資、技術、政策等條件。鼓勵和支持校地雙方人員掛職鍛煉、互相交流,探索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途徑,發揮職業教育培養社會所需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作用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
學校與各地區企業、職業學校在科技咨詢、技術服務、決策咨詢等領域開展有組織、多層次的科技合作與交流。通過共同籌建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充分利用科研與人才優勢,為區域重點產業和企事業單位科技研發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聯合申報國家、省級研發項目、基地和人才專項等,鼓勵科研人員將高新技術成果和項目運用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與地方領辦、創辦、合辦高新技術企業。
突出優勢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黨建引領助推鄉村振興,與學校在酉陽縣派駐的3名駐村干部的黨支部開展結對共建,改進對口幫扶鄉鎮黨建工作陣地,打造黨建文化等。發揮專業優勢助力當地文旅開發,共建文化旅游實踐基地。實施“1+4+N”教育培訓幫扶計劃,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和智力優勢,逐步構建服務鄉村振興的教育培訓體系,培訓鄉村振興所需技術技能人才400余人。
學校按照“政府部門主動、學校主體、市場導向、企業參與、產業集聚”的總體思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產教融合為抓手,籌建鄉村振興學院。積極引入第三方優質企業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政校企三方依托產教融合基地共同打造服務當地區域經濟專業人才培養的鄉村振興產業學院。(李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