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成學校發展的“智力引擎”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聚焦產業鏈、創新鏈,引培并舉打造“雙師”—— 人才成學校發展的“智力引擎”
“到企業進行真刀真槍實踐,我的實訓教學、科研創新等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師劉小娟說,得益于每年深入企業掛職鍛煉,她現已成長為“雙師型”教師,與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幫助企業破解了五軸自動加工單元項目開發過程中系統安裝調試等問題。不僅如此,劉小娟還在第二屆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技術技能大賽教師組中奪得一等獎,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近年來,中山職院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布局人才鏈,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學校通過“能工巧匠落戶工程”等六大工程,精準引才、精心育才、精確用才,人才成為學校發展的“智力引擎”。
打破學歷等壁壘,引進領軍人才、技術能手
“當時招聘信息主要強調技能,在學歷方面沒有設置很高的門檻。”2017年,中山職院藝術設計學院招聘家具雕刻高技能人才,陳正民雖只有初中學歷,但也符合應聘條件。
作為中山市高層次人才、全國優秀農民工、木雕能工巧匠,陳正民以過硬的雕刻專業技能脫穎而出。到校任教后,他帶領學生多次在國賽、省賽上獲獎,并參與建設大涌紅木家居產業學院。如今,陳正民作為產業學院黨支部書記,正帶領學院發展壯大。
“我校緊密對接區域重點產業布局人才鏈,促進‘專業—產業’‘人才—市場’無縫對接。”中山職院黨委書記尹緒忠說,學校對接區域重點產業設置專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著重引進一批具有專業和行業雙重影響力的高層次專業帶頭人。學校實施“能工巧匠落戶工程”,大膽打破職稱、學歷、體制等壁壘,引進領軍人才、技術能手。
中山職院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團隊及“雙師”結構教師團隊。目前,學校引進和培養全國技術能手6人,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等30余人,打造了一支技能大師領銜、技術能手為骨干的“雙師”教師隊伍。師資隊伍中,“雙師”素質教師占比81.53%;有3年以上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的專業課教師占比52.48%。
教師在承擔企業項目中提升專業能力
“到企業深入學習后,我們更深入了解什么樣的人才是企業渴求的,將其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指南,著重鍛煉學生動手實操等能力。”每年,中山職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師易偉強都要到企業鍛煉兩個月,把在企業學到的智能制造、系統開發等實用技能,有效融入到教學內容中。
“老師深入生產一線,才能更好了解本專業先進的設施設備、技術技能,專業課教學才不再是‘紙上談兵’。”中山職院黨委副書記、校長王忠表示,學校大力推進教師進企業鍛煉,實施“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結對計劃”,鼓勵引導教師下企業實踐,從中發現真問題、真需求,在承擔企業項目、培育成果中提升專業能力。近3年,學校年均有305名專任教師到企業實踐,占專任教師的71.1%。
為著力提升校內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中山職院構建全方位、多維度、層次化的立體式培訓體系。學校年均培訓教師約1000人次,還與區域內龍頭企業合作,共建近60家“雙師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建設10個“雙師”工作室。
為創設良好的環境,助力人才快速成長,中山職院根據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加快相關平臺建設。學校通過政府支持、校企共建方式,建成國家級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以及6個省級、11個市級科研創新平臺。同時,學校以平臺為載體,根據區域產業創新升級需求,聯合行業企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發工作,共承擔600余項市廳級以上科研項目。
多維考核指標引導教師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
博士張華入職中山職院機電工程學院不到一年,就發揮在齒輪技術研究方面特長,與中山邁雷特數控技術有限公司共同研發設備,雙方新開發的新型高速銑齒機已經落地。通過承擔企業項目、培育成果,張華用實用科技服務助推企業破解高質量發展技術難題。
“集聚人才不但是為學校所用,更是為了服務區域和國家發展。”尹緒忠說,中山職院實施“百博入企”計劃和“博士人才創新支持計劃”,開展豐富多樣的科技服務項目。學校組建了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在百名博士領銜下,與企事業單位對接項目,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升級、成果推廣轉化。近5年,學校新增985件授權專利,近200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技術服務到款金額超5000萬元。
為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良好氛圍,學校堅持把人事制度改革作為關鍵環節,改進人才評價,完善考核、晉升、評聘、獎懲等制度。學校著力“破五唯”,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深化人才分類考核評價機制,推進鼓勵公平競爭的獎勵性績效改革。
多措并舉下,中山職院形成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管理機制,有效激發了人才活力。2021年,學校被廣東省教育廳立項為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單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