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融合教育工作坊 創新特教樣態 ——成都市成華區特殊教育十年高質量發展實踐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全面推進融合教育,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融合發展。成華區作為成都市充滿活力的中心城區,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把教育公平與質量擺在突出位置,在大力實施“教育強區幸福工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高度重視特殊教育,整合區域特教資源、組建覆蓋全域的融合教育工作坊,深度開展融合教育探索實踐,為每一名特殊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有力推動區域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全國特殊教育發展提供了生動的區域實踐樣本。
組建“五個工作坊”,探索融合教育發展新路徑
為系統解決融合教育推進過程中的痛點堵點,為區域特殊學生提供更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2021年9月,成華區整合資源,在東西南北中五個市級示范性資源室的基礎上,各組建一個融合教育工作坊,從省教科院、四川師范大學、省市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為每個工作坊聘請一名理論深厚、經驗豐富的特教專家,對融合文化營造、IEP評估擬定、融合課程建設、教學調整實施、活動開發設計、問題行為篩查干預、融合種子教師培育等方面予以長期指導,引領輻射全區融合教育向縱深發展。
啟動以來,工作坊在推進中探索出“經驗分享+案例剖析+專家點評(講座)”相結合的工作法,形成了“區域頂層設計、坊主學校組織、教育專家牽引、承辦單位實施、片區骨干參與、考核評價督導”的碾軋式推進模式,輔以“工作簡報+微信公眾號推送+成果交流”等激勵策略,有力地促進了隨讀教師融合觀念行為變化,產生了豐碩的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在特殊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工作坊讓學生、家長和社會真切地感受‘幸福工程’的魅力,成為區域建構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的重要抓手,有力地促進普特融合。”成華區特教資源中心主任葉樹文介紹道。
完善“三大體系”,實現特殊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完善的支持體系是特教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成華區立足實際統籌規劃,構建了“尊重差異+科學安置”的融合教育體系、“統籌推進+普特融通”的資源布局體系、“政府部門主導+各方參與”的組織領導體系,滿足全區各年齡段特殊學生個性化、多樣化教育與可持續發展需求,真正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
早在多年前,成華區就建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統籌全區殘障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建立區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和融合教育學術委員會,開展鑒定評估,實施分類安置,制定“一人一案”,指導專業發展,構建了“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的融合教育工作體系,讓每一個殘疾孩子都得到適合的教育支持和服務。
在頗具挑戰性的送教上門方面,成華區實施“特校+高校+醫院”的送教(康)上門模式,組建了由川師大資深教授領銜的送教上門專業團隊,引進八一康復中心、416醫院的康復資源,為全區21名重度殘障孩子開展“床邊教育”,將關愛與專業送到孩子身邊,送到家長的心坎上。
融合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為促進教育公平,推動特殊教育全面均衡發展,成華區以“進得來、坐得住、學得好”為融合目標,高標準建設資源教室,構建“1+5+N”的片區化、圈層化融合模式,推進中心職能轉型,拓展出評估安置、師資培訓、巡回指導、特教研究等9項職能。創設“融合教育工作坊”,推進隨班就讀物理性、社會性和課程性“三融合”,讓特殊少年兒童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讓區域所有孩子同呼吸、共成長,吸引了廣西、廣東、重慶、川內等地的同行考察訪問,在全市交流經驗,獲評成都市首批示范性特殊教育資源中心、送教上門服務先進集體,在成都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專項督導評估中成績名列全市前茅。
此外,成華區嚴格落實責任,建立由教育、殘聯、財政、編辦等8個部門參加的區特殊教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廣泛協同各方資源力量,形成了區域主導、部門聯動、群團參與、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特教工作大格局。由區特教資源中心牽頭的“愛心助殘聯盟”,有100多個社會組織參與其中,萬余人次志愿者參與服務,募集物資價值近百萬元。
創新“四個亮點”,邁向區域特教“高質量發展”
建設“高質量特殊教育”是“十四五”特教發展的核心要求,也是特殊孩子與家長的強烈呼聲。近年來,成華區深化特教改革,賦能內涵發展,在培智課程改革、智障青年轉銜教育、辦學體制創新、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等方面亮點紛呈。
肩負著“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尊嚴地生活”的辦學使命,成華區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成華特校”)確立“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走向社會”的核心教育理念,緊扣培智新課標,大力推進培智課程改革,推行個別化教育,實施一人一案,建構了“基于融合的智障兒童適應性教育之338特教課程模型”,即以“一般課程+選擇課程+統整課程”三類結構性課程、“發展課程+生態課程+轉銜課程”三類功能性課程和八大外圍課程體系子系統為支撐,大幅提升學生在認知、康復、溝通、自理、社區參與、職業技能等方面的適應能力。
目前學校有11%的孩子可獨立上學放學,29人次獲評省市區優秀學生,獲各級藝術類一等獎20多項,在世界、全國及省市特奧運動會獲得了累計37金26銀21銅的好成績。課改成果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單位交流60余次,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13個國家的同行訪問。學校成為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校本建設項目“全國重點實驗學校”、“全國重點實驗基地”、“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實驗基地”。
“老師,我的孩子畢業后怎么辦?”這是不少特殊兒童家長共同的困惑與心聲。為破解智障學生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銜難題,成華特校以七至九年級中重度智障學生發展需求為出發點,歷時8年實踐研究,形成了安置導向、職特融合為特色的中重度智障學生畢業安置方式體系、轉銜目標體系、轉銜課程體系、轉銜教學實施體系、環境支持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六位一體”的易操作、可評估、有保障的新型化培智教育教學實踐體系,以人文溫情關照智障孩子的終身發展需求。
近年來,學校實現畢業生社區安置29%、就業安置62%、教育安置9%,有效地幫助學生融入社會。教改成果“安置導向的智障學生轉銜教育體系探索與實踐”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其成果著作也由四川科技出版社正式發行。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成華區以開放的姿態創新特教辦學體制,與四川師范大學合作辦學,掛牌“四川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實驗學校”。借力高校人才智力和科研優勢,在課程建設、課題研究、隨班就讀、名師幫帶、課堂診斷、特教國際化等方面開展合作。合作課題“高校與特殊教育學校雙向融合的特殊教育專業支持保障制度建設改革試點”(G17-01)被列為四川省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項目。
為響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成都都市圈發展戰略,成華區主動對接西南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成渝地區高校,借力引智,創新實踐,吸引渝北、渝中、大足等地的十余所特校參訪跟崗。以市區兩級劉小龍名師(校長)工作室為載體,發揮市第一聯盟特教共同體龍頭學校作用,牽手成德資眉10所特校的校長和區內9所中小學校的教師,聚焦領導力、課程、課題、隊伍等十多個項目,推動成渝地區和成德資眉特教協同發展。
提升“三項保障”,營造全納包容的融合文化
高水平發展唯有與高水平保障相匹配,才能為“十四五”特教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成華區在“系統化”工作推進機制、“動態化”經費保障機制、“專業化”師資提升機制等方面建立強有力的特教保障體系,全面提升特教保障能力,確保全區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成華區將特殊教育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步規劃、部署、實施和考核。制定《隨班就讀工作考核評價實施意見》等近10個文件,建立督導考核和問責機制,開展“自主申報+定向巡回+全員視導”巡回指導方式,提升融合教育內涵質量。
建立特殊教育專項經費增長機制,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特殊學生生均公用經費均按初中標準的10倍撥付(每生每年1.7萬元),并建立動態增長機制。在“兩免一補”基礎上,統籌資源傾斜支持,進一步提高特殊學生的教育資助水平。
加強師資建設是提升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成華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設計培訓模塊,實施“專業培訓+實踐探討+制度激勵”模式,每年邀請專家對管理干部、隨讀教師及新進教師等進行分類培訓,組織干部教師到杭州和南京開展融合教育高級研修,選送骨干遠赴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學習。成立區域融合教育研究中心,探討融合集體教學、抽離式教學等方法。二期特教提升計劃實施以來,培育特教市特級校長1名、市“未來教育家”1名、市名師2名,創建特教市級名校長工作室1個、市級校長發展基地學校1個、區級名師工作室1個,榮獲國家、省市區優秀特教成果獎100多項。
特殊教育是彰顯社會文明與城市溫度的一張名片。成華區從每一個特殊孩子的需求出發,以“融合教育工作坊”為抓手,探索出一條融合教育本土化發展之路,貢獻了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成華方案”,實現了特殊孩子從“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人人有發展”的巨大跨越。
未來,成華區將聚焦“辦好特殊教育”精神,聚力建設西部“一流教育強區”,全力為每一名特殊學生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特殊教育支持與服務!(劉小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