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南京理工大學構建“貫通遞進”式國防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10-24  閱讀:次   |
42.9K

  為黨育英才 為國鑄利器 ——南京理工大學構建“貫通遞進”式國防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國無防不立。作為“國防七子”之一,南京理工大學始終堅守“為黨育英才,為國鑄利器”的光榮神圣使命,將國防素質教育擺在人才培養工作的突出位置,敏銳洞察時代之變、戰爭之變、科技之變,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國防英才的“五大核心素質教育內涵”,并以此為目標,構建了“三層次、四模塊”國防英才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創造性地探索了“迭代衍生”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方法,實現了“貫通遞進”式培養。既見韜略,又見擔當,人才培養碩果盈枝,為行業特色高校素質教育建設樹立高質量“南理工范本”,值得借鑒和推廣。

  五大核心素養

  錨定英才“新質”

  南京理工大學創建于1953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炮兵工程系。

  69年來,學校始終銘記“強大國防、繁榮祖國”的錚錚誓言,積厚成勢,成就“兵器與裝備”“電子與信息”“化工與材料”三大優勢學科群,并圍繞陸海空天信融合發展形成“立體兵工”國防科研新格局。

  69年來,學校堅持聚焦“為黨育英才,為國鑄利器”的主責主業,匯聚“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ZTZ99式三代主戰坦克”總師祝榆生等一大批重量級校友,培養造就15位兩院院士、30余位將軍、400余名型號總師級的領軍人物及30余萬名投身科技攻關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一線的杰出畢業生。

  2009年,針對新軍事革命背景下“國防人才素質內涵不明”的時代課題,南京理工大學積極起而行之,對國防素質教育進行回顧性調研和前瞻性思考,系統提出“家國情懷、軍工精神、戰略思維、團隊協作、自主創新”新時代國防英才的“五大核心素養”。

  其中,“家國情懷”為國防教育之魂,強調國防英才培養的責任與擔當、理想與信念;“軍工精神”為國防教育之根,強調“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的強大思想驅動力;“戰略思維”為國防教育之骨,強調“全局思想、系統思維”的哲學智慧;“團隊協作”為國防教育之基,強調“吃苦耐勞、協同努力”的我軍優良傳統;“自主創新”為國防教育之源,強調“原始創新、跨界整合”的知識應用能力。

  五大核心素養內涵豐富,鮮明體現國防和軍隊建設特質及新時代人才風尚,并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高度,為國防人才培養創新實踐提供了科學指引。

  “四模雙維”課程

  構建教育“新域”

  本立而道生,綱舉則目張。學校以五大核心素養為綱,對課程進行“新生研討課—素質核心課—學科前沿課”三個層次和“軍工文化、思維方法、溝通協作、創新前沿”四大模塊體系構建,并創新提出“迭代衍生”的建設方法。

  簡單來說,迭代,就是緊貼國防需求和學生反饋,不斷迭代更新,確保課程內容的先進性;衍生,則是通過抽取專業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融入素質教育的知識、能力、價值要求,實現深度融合。“迭代衍生”的課程建設邏輯,極大豐富了課程內容。

  例如,軍工文化課程,囊括軍工概論、軍工裝技、軍工精神、軍工歷史、軍工之美與安全意識等26門課程,充分彰顯校本特色和軍工元素;

  思維方法課程,基于數學、控制、中國古代思想和學科創新思想,衍生開發了“孔子的思想與方法”“孔子和孟子的智慧”以及多學科交叉的傳遞矩陣法等32門課程,在專業教育中融入素質教育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建立“內鏈”。

  溝通協作課程,通過開設“合作行為與社會發展”“管理心理學”等16門特設課程,強化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并通過團隊作業、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教學改革和將小組表現納入考核的多元化評價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創新前沿課程,36門課程全部從專業課程衍生,著重體現自主創新和跨學科屬性,由知名教授擔綱,面向國防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和最新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將家國情懷設為隱性模塊,全面融入所有課程,邀請知名校友、院士、專家共建“兵器中國”課程,通過講授兵器的概念、演進與發展以及學校在兵器研制、兵器人才培養方面的突出貢獻等,詮釋南理工人“團結、獻身、求是、創新”的精神和擔當,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每年的校長“開學第一課”和畢業典禮致辭中浸潤軍工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

  在此基礎上,學校進一步提出“貫通遞進”式國防素質教育培養理念,從“新生研討課、素質核心課、學科前沿課”和“低階素養—中階素養—高階素養”兩個維度逐級遞進。

  以團隊協作能力為例,低年級學習“合作行為與社會發展”等素質課程,提高協作意識,隨后學習“人際溝通技巧”“軍事地形學與定向越野”等各類素質課程和專業課程,進行協作實踐,提升協作能力,在高年級科研訓練、學科競賽等大團隊項目中錘煉協作智慧,從協作意識到協作能力到協作智慧,隨著學習目標從低階、中階到高階,學生的溝通能力不斷提升。

  兩種實施模式

  開辟學習“新境”

  教學,是讓知識活起來、讓素養沉進心里的關鍵環節,對此,南京理工大學提出了“名師名課”與“課堂創新”兩種實施模式。

  學校出臺了課程建設管理規章制度,約束與激勵并舉,自建與引進結合,從政策上支持和保障素質課程建成名師名課;并不斷完善素質發展和第二成績單制度,將素質發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做到立體化、全面滲透。國防素質教育課程教授上課比例達85.2%,其中33門課為院士、杰青、國家名師等高層次人才授課,真正將素質課程引向“高深尖”。

  與此同時,學校還深挖課堂創新:注重探究,以研究性課程立項為牽引,支持教授們基于專業、基于問題開展教學,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鍛煉工程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探究式課堂教學規模平均25人。創新手段,建成國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3個,10門國防素質教育課程通過信息化建設獲得國家課程榮譽。引入實境,依托兵器博物館、軍工文化中心等獨特的國防資源開展素質課程教學,理實結合,大幅提升教學效果。如“軍事地形學與定向越野”通過識圖、用圖以及野外實地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和軍事技能。改革評價,大力開展評價方式的改革,通過開放式、團隊化作業等加強形成性評價,將評價的過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環節,開放性考試課程占比達60%。

  學校充分利用雄厚的軍工文化教育資源、高端國防報告和課外實踐拓展素質課程教學影響,浸潤和涵育學生。學校擁有軍工文獻特藏中心和國防科技文獻特色數據庫,與北方特種能源集團等8家軍工單位共建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每年組織本科生1500余人前往軍工單位開展專業實習;建有國防協會、軍工精神講習團、“雨花英烈精神”宣講團等9個國防社團,年均注冊人數500余人。

  一園碩果盈枝

  彰顯樹人“新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盈枝的碩果是對耕耘者的致敬。

  2009年以來,南京理工大學依此體系建設課程110門,其中24門獲省部級及以上榮譽,12門獲得國家榮譽;出版相關教材19部,8部獲省部級重點(規劃)教材立項;在《高等工程教育》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篇。

  學生逾9萬人次選修,“中國大學MOOC”等平臺全國18萬余人次選修,“兵器中的美學”上線“學習強國”,首次開課即有5000余人次參與學習;“武器裝備概論”應邀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所高校開設;“勞動教育”獲評國家教育部門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項目;“軍工精神與黨性教育”入選“江蘇省首批教育實境課堂”,“軍工文化育人體系構建”獲評國家教育部門思政工作精品項目;軍工精神研習團開展宣講60余場,被央視等50余家媒體報道,點播量上百萬。

  學生國防素質顯著提升,主動合作水平實現大幅增長,運用創新性的觀點或方法解決問題、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等方面均高于同類高校;2015年以來,榮獲3項“挑戰杯”特等獎,“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金銀獎16項;學校武器創新(新概念武器)設計大賽等年均4000人次參與,“低成本立方體納衛星”等國防項目獲國家獎項24個。

  近5年,學校共為國防行業輸送畢業生近6000人,超1/3為主動入職,用人單位滿意度高達98.9%,并涌現出“某車載型號武器系統主任設計師”“某輕型車載榴彈炮系統主任設計師”等一大批優秀畢業生。

  學校先后被授予“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航天人才突出貢獻獎”“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和“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榮譽,受到多家權威媒體關注。

  中國工程院院士朵英賢、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別敦榮教授均對學校人才培養給予高度評價;以何雅玲院士為組長的鑒定專家組認為,該方法對行業特色高校素質教育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和很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學校牽頭成立全國高等軍工高校課程思政聯盟,分享課程建設經驗,在高等工程教育高峰論壇、國家教育部門兵器教指委會議、江蘇省等重要會議上進行了推廣,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20多所省內外高校來校交流,或應用其方法。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奮進在“雙一流”征途上的南京理工大學,充分彰顯出堅不可摧的政治本色和一往無前的發展優勢,不斷書寫高質量國防人才培養的新篇章。

  (胡訪 黃愛華)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