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筑大學 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
2022年,正值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建設20周年。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面向國家和山東省重大需求,面向行業發展前沿,推動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在綠色低碳創新技術發展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發揮土建學科優勢,綠色建筑技術持續發展
山東建筑大學作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綠色建筑博士人才培養高校,在綠色建材、綠色建筑等領域持續發力。
由學校建筑城規學院綠色建筑創新團隊負責全方位設計和技術指導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首期生態移民工程項目,采用了太陽能采暖、熱水雙效應用技術及配套多燃質輔助加熱設備等節能關鍵技術,實現移民新村人文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該項目于2016年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被評為寧夏國家生態移民安置工程示范項目。
在綠色建材研發方面,劉立強教授團隊的研究,實現了太陽能建筑零碳采暖與能源綜合利用,為建筑的零碳采暖奠定基礎。團隊利用粉煤灰、赤泥、白泥、鋼渣等固體廢棄物制備高性能微晶材料,突破了高溫重構、成型和晶化等關鍵技術,用固廢成功制備出了高性能的微晶材料,為固體廢棄物制備高性能綠色建材開辟了高值利用途徑。
在道路墻面綠色材料方面,學校交通工程學院先后自主研發了大型鋼橋橋面鋪裝新型材料以及長壽命坑槽冷補料。其中,大型鋼橋橋面鋪裝新型材料、結構與施工成套技術已在濟南黃河三橋、平陰黃河大橋、舟山跨海大橋等多項重點維修工程中成功應用;長壽命坑槽冷補料技術在山東、新疆、四川、湖北等地成功應用,補后壽命達數年。
智能服務助力,打造“低碳”校園示范
學校以智能服務和高效節能為目標,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構建智慧校園大數據平臺。
學校建有“智慧建大”一網通辦系統,滿足無紙化辦公服務的需求,現已有綜合服務業務34個大類、212余項。系統自2018年上線至今已發起業務40萬筆,辦理效率從一個業務3—5天縮短為6.27小時,效率提升數倍,僅去年就為師生提供20萬次服務,節約辦事時間40萬天時。64.77%的業務是在非工作時間發起,極大解放了業務辦理的時空局限性。群眾“不跑腿”,數據“多走路”,節碳效果明顯。
學校對校園進行科學規劃,建成國家首個鋼結構裝配式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有序推動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建設綠色校園,建立信息化節能監管平臺,對校園能耗實施全方位監測監管;建成校園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校園污水零排放;建成光伏發電應用示范項目,安裝智能用電控制系統,降低校園電能消耗……在中水回用、供暖節能、綠色照明、能耗監測平臺、太陽能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學校是全國首批“高校節約型校園建筑節能監管平臺示范建設”試點高校、“節約型校園示范”試點高校、國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先后獲評“全國百家節能先進典型”“山東省節水標桿單位”等榮譽稱號。
利用數字化技術,推進“智慧+”發展
學校緊緊抓住數字化發展先機,在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等領域深入研究,進一步推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結合國家加快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和高質量發展目標,學校開展裝配式鋼結構住宅關鍵技術、成套裝備的研究,創新性提出了半剛性框架—支撐、梁端鉸接鋼框架—屈曲約束支撐結構體系。首次提出了裝配式方鋼管混凝土組合異形柱結構,解決了住宅室內凸梁露柱問題,相比傳統體系,降低了10%的用鋼量。同時研制了新型AAC自保溫墻板和配套連接節點,墻體材料綠色環保,保溫性能好、不易開裂,連接節點三維空間可調,便于快速裝配。成果先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168項,填補了山東省裝配式鋼結構領域技術標準的空白。已經廣泛應用于山東、陜西等16個省份,同時推廣到新西蘭、緬甸等海外國家。
學校機電工程學院宋世軍教授的研究成果——塔機安全管理系統,采用智能終端產品+云智能管理平臺相結合的方式,運用“結構損傷圖譜”對塔機進行全方位診斷,提前預判隱患,避免建筑工地事故。此項技術在近10個省市的塔機生產和應用單位得到推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應用。
未來,山東建筑大學將持續發揮土木建筑等學科優勢,加強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科技力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李學嬌 王建華)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