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工程職業學院 產研融教 培養區域種養技術技能人才
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農產品重要生產基地,近年來,乘著鄉村振興戰略東風,不斷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升級轉型,通過引進新技術、新工藝,讓傳統農業變得綠色、高效。
在此背景下,惠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升級轉型對新時代農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越發緊迫。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前身是惠州農業學校和惠州工業科技學校。2017年,經廣東省政府部門批準成立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學院依托農業專業優勢,緊緊圍繞轉型升級對新時代農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直面現階段農業人才培養短板,創新構建“產研融教”培養區域種養技術技能人才的實施方案,將農耕文化、農業生產及應用性研究等與教學深度融合,培養了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時代新農人。
直面問題:
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
學校直面中職園藝技術、畜牧獸醫等專業種養人才職業能力滯后于崗位要求、課程教學資源落后于技術發展、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依托“鐵皮石斛工廠化育苗及高效設施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等項目,開啟以“產研融教”培養區域種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精準施策:
促使各項工作落小落細落到實處
——通過讓學生參與田間地頭生產實踐及科研試驗,解決種養人才職業能力滯后于崗位要求的問題。
基于青年學生務農意愿不高、部分種養從業人員技藝不精等現象,學校在農業生產及應用研究與教學相融過程中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的同時,深挖農耕文化、農本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采用案例分析、生產體驗等方法,錘煉學生“淳樸厚道、臻技敬業”的精神品格,厚植“愛農興農”情懷,打造時代新農人。
——通過將生產技術、科研成果等轉化為集人才培養與社會培訓于一體的教學資源,解決課程教學資源落后于技術發展的問題。
運用協同理論,“學校+農學會+合作社+龍頭企業”四方聯動,依托“產研融教”平臺,制定地方標準,形成科研成果。教師在“畜牧獸醫專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等4個信息化項目實施過程中,將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科研生產試驗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此外,基于動植物生長過程,以不同生長階段養護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重構課程體系,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資源。如畜牧獸醫專業將課程分為家禽、家畜、寵物三個養護模塊,在家禽養護模塊,按照育雛期、育成期、產蛋期進行知識講授、能力訓練和素質培養。同時,對接新標準,融入新技術,開發《家禽養護》等系列教材資源。
——通過參與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及社會服務,解決教師專業實踐能力不足的問題。
運用“項目引領、學分驅動、績效考核”機制,激勵教師積極申報教科研項目、參與農業生產與社會服務,在科學研究與生產試驗中,教師提高了專業實踐和社會服務能力。6年多來,48位農類教師主持了37項教科研項目、制定了6個地方標準。此外,制定《科教研平臺管理辦法》,搭建了“惠州特色農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等平臺,以項目引領,推進開展農業技術研究與服務;制定《項目轉換學分管理辦法》,學生參與項目有效轉換為學分,驅動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參與科研生產試驗;制定《教師科研獎勵辦法》等制度,實施績效考核評價,激勵教師積極申報項目,開展科研指導實踐;成立“協作中心”協調“學校+農學會+合作社+龍頭企業”四方聯動,確保“產研融教”的有效實施。
碩果喜人:
學校發展呈現一派豐收圖景
隨著學校“產研融教”培養區域種養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深入推進,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等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人才培養方面,2021年中職畢業生就業(含升學)率為98.48%,用人單位滿意率為94.3%。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各類技能大賽獲獎103人次,其中國家級別14人次、省級89人次。學生創業能力顯著增強,涌現了園藝企業家周彥奇,企業經理人劉宇楓、黃天恒等優秀校友。
師資團隊方面,打造了一支由“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模范教師+中國職業院校教學名師+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領銜的高水平涉農專業師資團隊,“雙師型”教師達93%,農村科技特派員90名,技術經理人8名,廣東特支計劃名師、廣東職業院校杰出校長、南粵優秀教師5名;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農林專指委主任和廣東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副理事長2名;惠州鎮街黨校“百人講師團”成員2名、福建農林大學校外碩士指導教師1名。
該團隊在《世界農業》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篇,服務惠州周邊155家企業、10個鎮135個村,1030戶農民受益。成果內容在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術技能創新成果展示會上展示,《人民文摘》、“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等媒體對成果進行了報道,廣西桂林農業學校等20多所中高職院校借鑒了該成果。
(惠州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鐘均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