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師范學院 特色辦刊脫困境 服務地方展新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特別重視學術期刊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扶持期刊行業做大做強。辦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的《黃岡師范學院學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十年來堅持服務改革發展、服務科學研究、服務人才培養,深入挖掘大別山紅色資源、人文資源、教育資源,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刊、服務地方發展的奮進之路,力爭創辦成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學術刊物。
深挖紅色資源
弘揚大別山精神
大別山革命老區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紅色文化資源豐厚。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等中共一大代表就來自大別山。大別山革命老區是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轉折地,是治黨治軍治國人才的重要培育地。《黃岡師范學院學報》依托這一資源優勢,創辦了《大別山紅色文化》欄目,一是為了深挖紅色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別山精神。該欄目從“中國精神”“紅色精神”的理論視域引導“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通過選題探索為什么大別山紅旗28年不倒。欄目對接各級大別山紅色文化研究機構,刊發了眾多黨史研究專家力作,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對大別山精神的凝練起到了推動作用。
深挖人文資源
推動鄂東文史深入研究
鄂東地區文史資源優質、豐厚。黃州古城、東坡赤壁,名馳遐邇。李時珍及其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享譽中外。杜牧、王禹偁、蘇軾都曾居此;陸游、李贄、馮夢龍、吳承恩亦曾來此活動。李贄晚年長期客寓麻城,播揚其學說,鑄造了明代思想解放的重鎮。特別是蘇軾,在黃州謫居四載,登上了文藝創作的高峰。這里還是禪宗的發祥地,佛教名剎、禪宗祖庭四祖寺、五祖寺坐落于黃梅縣。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四戲同源”于此。《黃岡師范學院學報》在創刊時就設置了《鄂東文史》等欄目,近十年根據新的發展思路,不斷創新辦刊思維,力求把特色做大做強,主要的做法就是積極參與地方文化建設,發揮學術對地方文化發展的引領作用。欄目為黃岡遺愛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景點設計建設起到了指引作用,極大提升了黃岡城市的文化品位,對黃岡贏得“中國魅力城市”稱號起到了重要作用。與黃岡各縣市的文史刊物及地方文史研究者建立密切的聯系,參與黃岡市博物館布展、“鄂東人文研討會”、“東坡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量地方文化建設活動,在其中發揮學術擔當作用。與黃梅戲研究專家合作,共同推進黃梅戲的創新發展。《鄂東文史》由此入選湖北省“全省報刊精品專版專欄專題提名”,獲評湖北期刊“特色欄目”和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
深挖教育資源
推動基礎教育成果推廣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依托黃岡基礎教育優勢創辦《名師談教學》欄目,刊發黃岡名師的教育研究論文,該欄目得到了黃岡市教育系統的大力支持,被眾多中小學名師稱贊,刊發的論文也多次被轉載。該欄目著力打造名師交流平臺,多次舉辦黃岡名師高峰論壇,結集出版了《黃岡名師談教學》一書,有力推動了黃岡基礎教育成果理論化的探索和實踐應用的推廣。
十年來,《黃岡師范學院學報》不斷發展,獲得了全國高校社科優秀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等榮譽,學報稿件復印轉載率在全省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十年辛勤耕耘換來的是碩果累累,一本小刊物的轉型探索也能夠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將會有更多的學術期刊能夠乘風破浪,逐夢前行,以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居繼清 周覓)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