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健不息八秩路 積健為雄成體魂 ——記成都體育學院建校80周年
秋日朗照時節,步入位于武侯祠畔的成都體育學院,丹桂飄香的校園,素雅質樸。陽光下的田徑場彎道如虹,與微風中莊嚴的教學大樓交相輝映,彰顯著“體魄與精神并重”的理念,映照著這所學校積淀而成的精神氣度——“行健不息、積健為雄”,此八字即為成都體育學院校訓。“行健不息”源自《易傳·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積健為雄”出自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篇》,八個字包含了體育“動”“健”之意蘊,強調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積聚力量,成就雄強渾厚之大氣,正是這所學校八十載過往的寫照,更昭示著它美好的未來。
一本歲月塵封的同學錄
在成都市檔案館,藏有一份1944年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畢業生的同學錄,這份同學錄編印嚴謹,內容豐富,包括封面、校史、畢業合影、序言、班史、教職員名錄、畢業學生名錄和個人照片等,歷經歲月的沉淀,尤顯珍貴。文字排版按照當時的閱讀書寫習慣,皆為從右至左、豎排分布。同學錄的主人公,是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首屆二年制師資專科的十名畢業生。其中“校史”篇寫道:“本校創始于1942年秋季……1943年春……遷蓉籌設。”可以說,這是成都體育學院的前身——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誕生與創立的“見證”。
同學錄封面上的題字“行健不息”,正是成體校訓的前四個字。在抗日戰爭至為艱辛的時期,此四字代表了國人的心聲,飽含對“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學子的希望與勉勵。正如同學錄的序言中所寫的:“體育教育實為我國當前教育上首要之圖而不可忽視者也……諸君以后即將服務于體育界,尤應時時顧念體育之重要性,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以盡此重大責任,勿負國家培植之至意。勉之勉之。”
今天,穿越歷史的塵煙,仍然能深切體會到當年社會對體育價值的認知和省立體專學子“強身健體、發憤圖強、報效國家”的擔當,家國情懷,拳拳盛意,感莫可言。在初創時期,學校歷經波折,顛沛流離,校址和校長幾乎一年一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校才得以步入穩定發展階段。曾短暫使用“川西體育專科學校”之名,此后又更名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1951年2月,學校遷至武侯祠畔的甫澄中學校址(現址),開啟了一段嶄新的征程。1953年,在大區布局院校調整的背景下,成都體育專科學校全建制轉為“西南體育學院”,1956年更名為現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都體育學院為全國及西南地區的體育和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
一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陳列在成體校史展覽館中的一張大幅單人照片,經常吸引參觀者駐足。照片中的老先生,神情安詳而又篤定。他是成都體育學院辦學歷程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一代“武醫宗師”的鄭懷賢教授。20世紀30年代,鄭老因其武技和醫術在國內享有美譽,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他的“飛叉”絕技驚艷四座,聲名遠播。20世紀40年代末,鄭懷賢擔任四川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的教授,一直到1981年辭世。
從1957年開始,在時任黨委書記胡曉風的帶領下,學校組織人員對鄭懷賢特有的骨傷診療手法進行研究,追蹤整理了1000多例病例,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料。1958年,學校成立附屬體育醫院。1960年,經國家批準,增設了國內首個運動保健系,此過程中鄭老都是重要的發起者和參與者。隨之,學校在運用中醫藥物手段對運動創傷防治和運動疲勞恢復等方面形成了研究優勢與特色,并開啟了運動醫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漫漫長路,獲得“國家隊隊醫搖籃”的美譽,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兩所三級甲等醫院。
在鄭老的推動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學校的武術也頗具影響力,匯聚了王樹田、肖應鵬等一批知名武術家。這一時期,學校還開啟了體育史料的整理及對國外體育史專著的翻譯工作,整理和編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批體育史料集,惠及廣大學子和研究者,引領著我國體育史學科的發展。回望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師生更知探索之偉大,更感意義之深遠,學校“以體為本,體醫滲透、體文結合”的辦學特色由此肇端。
一段激流勇進的探索
改革開放后,學校在國家快速發展、社會深刻變革的浪潮中,孜孜探求著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學校積極推動體育基本理論、體育史與體育文化研究,形成了一批學術成果,在國內外體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1988年至1993年間,學校中青年教師為主力編著的23冊“現代體育科學叢書”陸續出版,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并多次獲獎,先后在亞運會科學大會、德國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等大型展會中獲得贊譽。這一叢書對我國體育經濟學、體育哲學、體育美學等體育學交叉學科的建立作出了開拓性貢獻。
進入新世紀,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這座默默耕耘的學府,欣喜地發現趨于成熟的學校繼續煥發出勃勃生機。學校搶抓機遇,拓展學科專業布局,率先開辦了新聞學(體育新聞方向)、經濟學(體育經濟方向)、英語(體育外語外事方向)等7個非體育的本科專業,全面實現了從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的跨越。2006年在國家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學校提煉總結的“以體為本,體醫滲透、體文結合,培養‘一專多能’應用型人才”辦學特色得到廣泛的認同。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構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2013年學校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成為同時擁有“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流動站”三個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的體育院校。2021年,在東京奧運會上,成體學子勇奪1金2銀1銅及1項第4名的優異成績。成體人以赤子之心和不凡業績書寫著新的榮光。走在新時代的奮進征程中,學校認識到,必須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瞻性的改革創新,解決制約學校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方能實現新的跨越。在跨入新起點之際,開啟了一場使命驅動的系統改革,提出把“提升學科建設的牽引力、綜合改革的驅動力、干部隊伍的執行力”作為學校奔跑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的“三駕馬車”,并以此作為當前高質量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和動力組,尤其堅持將“高質量發展”放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和價值追求的首要地位。
歲月如歌,學校的發展始終與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一代代成體人堅韌執著地追求、奮蹄揚鞭地進取。學校辦學規模逐漸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師資力量和科研水平明顯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今天的成體,有在校學生11000余人、教職工900余人。擁有體育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4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和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開設有22個本科專業。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體育學進入A檔,位列全國第三,體育學和運動醫學被列為四川省“雙一流”建設學科。經過多年的堅守,形成了“辦學傳統塑風格、改革創新聚活力、多元服務拓影響、內涵發展上臺階”的辦學思路,凝練出“建設特色鮮明、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應用研究型世界一流體育大學”的辦學定位,構建了“以體育學為主體,運動醫學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體育”學科格局。
一個華章再續的新起點
80年的歷史積淀,賦予了成都體育學院從容起步、繼往開來的內在底氣,“行健不息、積健為雄”成為新一代成體人砥礪再出發的深沉力量。新時代高等教育和體育事業發展的大好局面,催促著成體人奮力前行。
2019年2月,成都天府奧體城暨成都體育學院整體遷建項目正式開工。從80年前的泥濘小道、農舍草棚到未來的綠樹繁花、萬木蔥蘢,在美麗的三岔湖畔,一座集教育、體育、醫療、文化、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美麗、開放、智慧的大學校園,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壯成長。成都體育學院發展的全新一頁即將翻開,從80年光陰中走來,廣納四海英才、向世界一流體育大學闊步前行的決心始終如一!
大道如砥,大勢如潮。中華民族正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進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號角嘹亮,神州大地奏響了“強國復興有我”的激揚樂章。站在新起點上,成體人滿懷豪情,將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深刻理解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努力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程體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