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燭行動 鑄魂育人 ——長春師范大學探索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新路徑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教師工作,并且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長春師范大學創新實施師德師風建設“秉燭行動”,大膽探索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新路徑,不僅有利于引導廣大教師敬業立學、崇德尚美、不忘初心、秉燭育人,同時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質升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本文系吉林省2023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時代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模式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賡續紅色基因
弘揚師道傳統
長春師范大學歷史悠久,素有“長春革命的搖籃”之稱,它是我們黨在吉林省策劃籌建黨支部的誕生地,是吉林省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刊物的發源地,也是吉林省組織發起學生愛國運動的策源地,具有濃厚的紅色基因。
長春師范大學歷來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始終秉承傳統、因勢而新、蓬勃發展。
20世紀80年代,學校就將“思想道德修養”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并牽頭編寫課程教學大綱。
2012年,學校開始創新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青馬工程”),在培養了一大批信仰堅定、專業扎實、綜合素質優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同時,學校黨委還把青年教師納入“青馬工程”培養體系,成立了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者學會,200多名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擔當作為,與青年學生共同成長,教師“青馬學會”成為學校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載體。學校“青馬工程”工作在吉林省得到全面推廣,被譽為“燈塔工程”“種子工程”和“鑄魂工程”,成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教師提出了“四有”好老師、“四個相統一”和“四個引路人”等新要求。長春師范大學黨委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新高度,賡續紅色基因,弘揚師道傳統,經過反復研磨、充分論證,以“不忘初心,秉燭育人”為主線,從“長線固基”“高線弘揚”“底線堅守”三個維度,采取多項具體舉措,創新實施師德師風建設“秉燭行動”,它將在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工作中發揮強有力的牽引推動作用,全面加強師德培育和師風塑造。
黨委高位推動
精心謀劃布局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為切實做好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長春師范大學黨委創新工作理念、加強頂層設計,啟動實施師德師風建設“秉燭行動”,把教師比作“秉燭人”,凸顯傳承理念。
“秉燭行動”構建了“一主引領,兩向驅動,全域協同”的工作體系,即以“不忘初心、秉燭育人”為主線引領,以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兩個目標為指向驅動,通過全校各領域協同配合,引導教師不忘教育初心,始終秉燭育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修德養德、自我成長的內在要求,實施師德師風建設“秉燭行動”,是一項具有長師特色的系統工程,學校期望通過“秉燭行動”的開展,為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探索一條新的路徑。
學校黨委高位推動“秉燭行動”落地落實,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牽頭部門明確、學院具體落實、教師自我約束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機制。
著力構建師德師風建設校院兩級組織體系。學校層面,成立師德師風建設“秉燭行動”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任組長,分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黨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其他校領導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作為成員,負責學校“秉燭行動”的頂層設計、決策部署和組織實施。在學院層面,成立各單位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組,基層黨組織書記對本單位師德建設負直接領導責任,其他班子成員“一崗雙責”,把“秉燭行動”的目標任務認識到位、理解到位、落實到位,并結合院本特色,創新方式方法,在黨的建設、文化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具體工作中,明確師德師風要求,采取符合本領域工作特點的有效舉措,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同時,學校組建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學校黨委書記任主任,成員由學校領導、師德師風教育領域專家、相關部門負責人、優秀教師代表等人員組成。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發揮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研討、形勢研判及提出師德失范處置建議等職能。
學校進一步修訂完善了《長春師范大學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制定出臺《長春師范大學師德師風培訓制度》《長春師范大學師德師風建設例會制度》《關于設立師德失范行為反饋渠道的公告》《長春師范大學課程思政建設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為做好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提供政策遵循和制度保障。
此外,學校還劃撥師德師風建設專項經費,以提供經費保障;劃定專區建設“長春師范大學師德師風建設‘秉燭行動’培訓基地”,以提供設施保障;同時加強督查考評,聯合相關部門組成考評小組,每學期對各部門、各學院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進行督查考評,并將考評結果納入各單位黨建考核。
主線全面引領
助力成長發展
堅守教育初心,是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秉燭前行,照亮學生的心靈,是教師的理想追求。“不忘初心,秉燭育人”是長春師范大學師德師風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秉燭行動”的主線,貫穿教師教育教學、職業生涯、成長成才全過程。
1.創新行動載體,覆蓋教師教育教學各方面
學校從思想道德引領、文化素養提升、榮譽激勵構建、典型示范傳承四個指向出發,精心打造“秉燭行動”各項活動載體。
定期舉辦“銘理論壇”“尚德論壇”等高端論壇,加強對教師的政治素養提升和思想道德引領;深入開展“文海聽濤”“科苑探驪”等學術活動,培育廣大教師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通過“杏壇仰止”師德榜樣評選和“崇師養德”師德培訓活動,構建教師榮譽激勵體系;原創視頻欄目“師德印象”和“馨風講堂”師德師風宣講活動,充分發揮師德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一系列有思想深度、有理論厚度、有情感溫度的師德培育載體,成為長春師范大學的校本特色,發揮了凝聚師魂的積極作用。
2.加強師德培訓,覆蓋教師成長發展各領域
學校建立師德師風全員全過程培訓制度,通過線上培訓和線下培訓相結合、分層分類培訓和全員輪訓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組織師德培訓,促進師德養成。各學院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全員參與的師德培訓,同時,組織新入職教師、出國訪學教師、研究生導師、教師黨支部書記、優秀中青年教師等不同教師群體參加師德師風專題培訓,融入現代教育理念前瞻、師德師風建設研討、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熏陶等內容,覆蓋教師發展各領域,形成系統化、常態化師德培訓體系,讓涵養師德無處不在。
3.注重師道傳承,覆蓋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
在高師院校開展師德師風培育,具有雙倍效應,意義重大。師德師風建設覆蓋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是教師成長的內在要求。
學校把師德師風培育貫穿師范生培養全過程,將師德養成教育內容全面融于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環節。加強課程建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師德文化和新時代對教師的師德要求,納入課程體系,實現課堂主渠道的引領作用。通過“承典鑄魂”“固本勵能”(面向大一學生,開展“三字一話”大賽;面向大二學生,開展課件制作大賽;面向大三學生,開展說課大賽;面向大四學生,開展精品課大賽)等品牌活動,重點培育師范生的師德和師能,發揮第二課堂浸潤功能。
在國培和省培等基礎教育師資培訓中,增設師德師風培育模塊,以身邊最美教師講述師德故事等方式,發揮師范院校示范和傳導效應,實現師德師風建設職前職后一體化。
成效多點突破
凡星點亮繁星
在典型選樹上,學校黨委不追求高大全,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平凡的典型,以點帶面,促動“凡星”點亮“繁星”,形成耀眼星空。
1.師德師風宣講會上師生被震撼
近年來,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長春師范大學涌現出一大批教書育人典范。
學校精心推出的“馨風講堂”師德師風宣講會,主講人有愛校如家的“銘理尚德”之師,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淳樸敏學”之師,也有即將退休卻依舊奔赴新疆支教的“仁愛擔當”之師。他們每個人身上都閃著耀眼的光。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詮釋師德內涵。“做心中有光的教師,將自己活成一道光,提升自己、照亮別人。”學生們的愛戴激勵著教師不斷重塑自我,與學生共同成長。
2.課程思政建設中師生有踐行
學校大力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遴選“課程思政”示范專業、示范課程、示范教學團隊。教師從各自專業出發,結合課程特點,挖掘每門課程的德育元素,備課、講課都是思想陶冶和師德踐行,既自我教育又教育學生,是雙向互促的過程。學校每年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評選和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激發廣大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對時代使命的思考,對家國情懷的感悟,不斷增強以身示范的行動自覺。每一節課、每一門課都是平凡的,但是教師為師為學的精神屆屆傳承。
3.《原點》舞臺上師道有傳承
以20世紀20年代學校的前身——省立二師走出的長春早期共產黨員韓守本為人物原型,學校精心打造了原創校本紅色歷史舞臺劇《原點》,作品講述了吉林地區艱難籌建地下黨支部的感人故事,生動展現了青年學生點燃紅色火種、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刊物《秋聲》、策劃發動學生愛國運動的真實歷史!对c》的創作是一次將理想信念教育、紅色文化傳承、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融為一體的藝術實踐。參演師生共同打磨劇本、精心排演,傾情演出,喚起了觀眾心中的那段紅色記憶,生動講述了覺醒年代長師人骨子里的紅色師魂,濡染了一屆又一屆長師學子。
不忘教育初心
秉燭照亮前程
爭做秉燭人,是新時代長師人的精神追求。學校18個部門協同組織,20個學院積極參與,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全域協同的強大合力。10項“長線”舉措把師德師風建設制度化、常態化,貫穿教育教學各環節,為學校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從4個方面弘揚“高線”,使師生心有所往、學有方向、趕有目標;從2個方面堅守“底線”,明確底線紅線,警示師生心存戒律,嚴以修身。學校各職能部門圍繞“長線、高線、底線”,各司其職,統籌協調;各學院聚焦“秉燭育人”初心,各具特色,具體落實。
“人人爭做秉燭人”,平凡的師生匯聚成璀璨星空,照亮了彼此,也照亮了前程。
(楊立敏 耿毅乾)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