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現場工程師如何“量產”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在進行飛機維護實訓。張海靜 攝
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全國工商聯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簡稱“專項培養計劃”)。預計到2025年,累計培養不少于20萬名現場工程師。為何五部門要專門出臺這樣一個專項培養計劃?現場工程師緣何受到青睞?為保證20萬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質量,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各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職責、做出哪些努力?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和職業院校負責人。
工程技術教育要回歸工程了解真實現場
就在專項培養計劃出臺的前后,企業界發生了一件趣事:
據媒體報道,美國電動汽車及能源公司特斯拉計劃將上海公司大約200名員工派往美國加州弗里蒙特汽車工廠,以提高美國工廠的產量。據了解,這200名上海員工的主力是自動化和控制工程師。美國成立60年的工廠,為什么需要中國成立3年的工廠傳授經驗?經濟界人士分析,開發制造工藝,優化生產流程,實現規模制造,這正是中國制造的優勢所在。支撐中國制造的除了大量產業工人,還有大批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
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我國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都出現了工程技術人員緊缺的情況。
“以信息技術領域為例,我們在走訪一些企業時,負責招聘的同志反映,他們對生產一線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很希望能夠與高水平的職業院校合作,共同培養企業需要的在生產服務一線的工程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通信學會副秘書長(正局級)、中國工程師聯合體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歐陽武對記者說。
從培養目標上看,我們對技術人才的培養有偏研究的學術型工程技術人才,也有偏應用的專業型工程技術人才,隨著制造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實施,全社會對工程技術人員的需求結構會有所變化,對應用型現場工程師的需求比例會逐步加大。從比例上講,從事研究的學術型技術人才肯定會比從事應用的專業型人才要少。“職業教育應適應這樣的變化,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政校行企協同發力,深入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注重專業基礎、工程實踐能力、工匠精神的有機融合,將科學素養和工程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過程,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歐陽武強調。我們看到,國家多部門聯合,先是推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現在又啟動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這非常有現實意義。”歐陽武評價。
“兩個計劃雖然實施的時間、背景、領域有所不同,但目標都是通過校企聯合培養適應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工程人才。”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曉琴說。她認為,專項培養計劃是“卓越計劃”結合了現代學徒制實踐成果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登萬認為,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重點是解決工程領域的現場問題,接續科學家的發現和工程師的創新。“推行專項培養計劃,有利于國家形成‘現場工程師—卓越工程師—拔尖創新人才’的工程教育新體系。”
政府要形成政策合力構建制度體系
為實施專項培養計劃,教育部等五部門建立了聯合工作機制,加強政策支持,出臺激勵保障措施。
“專項培養計劃采用超常規方式,由工信部、國資委、全國工商聯推薦并確定項目企業需求,教育部門引導職業院校與企業資源精準對接,校企聯合實施,在項目開始就把企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解決了‘校熱企冷’問題。同時,專項培養計劃對參與項目的企業,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組合式激勵,這些政策對企業是實實在在的利好。”李登萬說。
專項培養計劃在制定中參考借鑒了北京市“工程師學院”的建設經驗。北京市教育科學院霍麗娟教授告訴記者,北京市從2018年起全面推進職業院校“工程師學院”建設,每個項目市財政三年拿出1500萬元,與企業按4∶1的比例投入建設經費,企業按投資額的30%減免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院校將與企業合作收入的70%用于教師績效工資發放,具備見習職工身份學生的社保由財政經費負擔。“正是這些政策形成的合力,有效激發了各方主體作用的發揮。這一點在五部門專項培養計劃中需要進一步落實。”霍麗娟建議。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建超對這些激勵政策能否真正落實還存有一絲疑慮,“目前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產教融合型企業‘金融+財政+土地’的組合式激勵在各地還很難落地,因此有必要出臺實施細則。”他同時建議,除了對企業的政策激勵之外,政府也能對參與專項培養計劃的職業院校給予支持,“辦工科,設備投入和材料消耗巨大,辦學成本很高,而現在的學費卻是一刀切。”
另外,有專家認為,專項培養計劃延續了傳統的誘導式改革和項目式推進,依靠行業主管部門對企業的號召,雖然在現階段有效,但長遠來看,校企合作還是要通過立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前推進。
校企緊密合作是培養現場工程師的關鍵
與常規人才培養相比,專項培養計劃最大的特點是全面實踐中國特色學徒制,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據了解,目前,產業部門已經收到了近500家企業的申報,其中包括眾多知名國企。下一步,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將組織職業院校對接企業,共商合作培養方案并聯合申報。
校企合作以學徒制形式培養現場工程師,近年已有不少高職院校開始探索。
陳曉琴告訴記者,她所在的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其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群主要培養現代造船工匠。近年來,我國造船技術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飛速發展,學校明顯感到,教學資源遠遠落后于企業,培養的學生在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跟不上企業要求。此外,船舶制造企業大多工作環境艱苦,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和持之以恒的職業追求都需要加強。2014年,學校與金陵船廠合作,組建了“金陵船舶學院”,開展學徒制培養。2021年,學校又與中船集團合作,組建“中船產業學院”,開展郵輪內裝學徒制培養。培養過程中,校企聯合制定和實施學生及導師的遴選標準,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實施教學項目,明確學徒考核標準和管理制度,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很好地滿足了企業的需求。
航空產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航空裝備價值昂貴,事關安全,所以從事航空裝備生產制造、裝配試驗、維修保障的一線從業人員不僅技術技能水平要求高,對其工作作風和行為習慣也有特別高的要求,是典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校企如何協同培養此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劉建超所在的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12年與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頭部企業發起成立了航空職業教育集團等人才育訓組織、四川航空宇航學會等科技創新組織、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聯盟等產業發展組織,打造融合發展生態圈,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合作10年來,學校專業內涵建設水平顯著提升,技術創新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在合作過程中,陳曉琴深深感到,校企之間最大的問題是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參與辦學主體的責權利不明確。此外,學生的學徒身份難以得到保障,學校教學組織與企業生產實際之間的矛盾也需要克服。
而在李登萬看來,當前教育鏈與產業鏈銜接不暢、產教融合深度廣度不夠、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匹配度不高等堵點仍然存在。一方面,國家在制造業產業布局、技術攻關應用等領域進行了前瞻性布局,但院校對相關規劃研究不深、把握不準,在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調整時,缺少及時有效指導;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良性互動機制尚未形成,產教融合激勵政策兌現不到位。
新職業教育法為中國特色學徒制的推行奠定了法律基礎,透過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我們可以看到,以高質量學徒制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已成為職業教育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