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課程改革創新紀略
傳承入課堂 創意融技術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專業課程改革創新紀略
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主動適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和中國紡織服飾數字化賦能“三品”戰略,直面服裝專業課程改革中存在的“重技術輕藝術、重工藝輕文化、重現代輕傳統、重專業輕素養、重創新輕傳承”等共性問題,在全力推進省高水平學校建設項目、省高水平專業群項目的進程中,創新提出了“傳承入課堂,創意融技術”理念,與無錫學院、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江蘇省服裝設計師協會等共同進行了滿足時尚產業升級需求的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重構“三堂融教”專業課程體系
針對本土品牌升級、“國潮”文化興起等對服裝專業人才的需求,推進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學校聯合江蘇服裝協會、海瀾集團、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等15家單位,落實“共棲同體”育人機制,共建“江南服飾產業學院”,將江南服飾技藝與產業新技術等引入服裝專業人才培養。以課程為載體,整合行業協會、服飾企業、非遺研究所等技藝資源,將傳統手工技藝融入“傳承文化課堂”、服飾產業新技術融入“專業技能課堂”、服裝新媒體營銷融入“創新實踐課堂”,重構文化、專業、創新創業的“三堂融教”課程體系,促進服裝專業群資源融通。
依托國家教育部門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基地,引入藍印花、精微繡等傳統技藝,共建吳元新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趙紅育江蘇鄉土人才工作室等8個,實施“文化認知、活動淺嘗、拜師入室、技藝傳習、守正創新”五步路徑,將服飾技藝、元素、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教學。基于江蘇省數碼印花產教融合平臺,校企共建德賽數碼紋樣、海瀾柔性生產等實訓基地12個,搭建認知→模擬→體驗→實戰的遞進式實踐課程,形成了滿足時尚產業轉型發展的“傳承與創新、技術與藝術”雙融的育人經驗。
構建“適應需求”模塊化課程譜系
學校服裝專業的課程改革契合長三角地區時尚產業鏈設計研發、生產智造、數字營銷等崗位群需求,體系化開發了關聯性、靈活性、差異化的課程模塊群,組建17個分層分類的“菜單模塊”,建成產教深度融合、多方協同育人的“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塊譜系。其中包括美術基礎、藝術審美等4個基礎共享模塊,技藝傳承、店鋪規劃等9個核心共融模塊以及服裝新工藝、文創開發等4個拓展互選模塊。
基于合作企業需求、多元化生源基礎和學生職業意向,定制“個性化模塊培養套餐”,實施以生為本的生態化教學。同時引入360°數碼印花、服裝虛擬展示等產業新技術,建設服裝智造仿真平臺,打造服裝專業群教學資源庫、服飾紋樣數字博物館和青少年職業體驗中心,目前已開發“民間印染技藝”“數碼紋樣設計”等25門在線課程資源,在線選課人數6萬人次;出版《服裝結構設計與工藝》等國家規劃教材3部,獲省級優秀教材獎3項,自編教材16本,推動課程教法迭代升級。
打造“共生互融”混編教學團隊
學校實行技能工匠人才柔性引進、校企團隊混編等舉措,發揮“專業教授+技能大師”的引領作用,落實“一師一室一門類、一師一徒一技藝、一專一兼一課程、一師一企一崗位、一師一企一項目”,通過“內生式、共生式、外引式”培養途徑,實現從教師到名師、師傅到名匠的師資發展制度迭代升級。2017年以來,圍繞江南服飾技藝,柔性引進技能工匠11人,舉辦“服飾文化大講堂”72場、受眾2萬人,獲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2個,團隊教師晉升高級職稱13人。
通過項目引入非遺傳承人、江蘇技術能手、企業設計總監等,將非遺資源、產業技術與高職教育在時間、空間、內容上進行有效對接,打造了“校內名師+行業大師”3個混編團隊:梁惠娥+吳元新引領“江南服飾傳承創新團隊”,開設民間印染與服飾文化類課程,推動傳承融入課堂;陳珊+海瀾楊晶瑩引領“數字服飾創新團隊”,開設數碼印花設計與虛擬仿真類課程,促進創意融合技術;馮燕芳+服裝協會龔慧娟引領“時尚新零售團隊”,開設服飾新媒體營銷類課程,推動課程作品向企業產品轉化。
項目實施以來,已為服裝產業輸送5000余名技術技能人才,學生榮獲省級及以上競賽獎203項,其中國家獎項6項;學生獲評“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江蘇省技術能手等榮譽。教師團隊牽頭制定國家服裝陳列專業教學標準、服裝陳列設計“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榮獲省級以上教學比賽獎18項。學校在中國紡織大會等會議上多次交流服裝專業的教改特色做法,被評價為“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育人的好模式”,2021年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年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學成果特等獎。
(陳珊 梁惠娥 許家巖)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