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縣特殊教育學校推動區域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逐年提升,各地切實推動特殊教育邁入高質量內涵發展新階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層”的大邑縣在構建區域優質特殊教育體系的進程中,攻堅克難,敢為人先,不斷“破局”,從建設教康結合課程體系到全市教康結合質量監測牽頭學校,從探索特殊教育向“兩頭延伸”到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落地,打造了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大邑樣本”,讓全縣特殊孩子“人人有學上,人人上好學”,真正實現了“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綻放”。
從無到有,縣域特殊教育十年跨越
2009年,作為成都市中小學“5·12”地震災后重建工程項目,一座全新的校園在大邑縣錦屏大道拔地而起。2010年,大邑縣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大邑特校”)正式成立,建校之初,全校僅有30名學生、9名教師,除了一名樂山師范學院特教專業畢業的專業教師之外,其余均為普校轉崗教師。
萬事開頭難,年輕的大邑特校發展面臨重重困難。當時,特殊教育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與專業的師資隊伍,家長對特殊教育的認識也缺乏正確的引導。如何讓特殊兒童享有優質而公平的教育,是當時擺在學校面前的首要問題。
為了破解難題,學校提出“以人為本,有愛無礙”的辦學理念,努力以“專業的愛”關照、呵護生命。孩子上學放學不方便,學校就頂著壓力放開住校;重度殘障孩子無法來校,學校就一家家去送教。全體教師從頭開始提升專業能力,以百倍的耐心與堅持,終于見證了孩子們的點滴進步,逐漸打消了家長的顧慮。
近年來,隨著國家、省、市、縣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實施落地,大邑縣以區域發展為牽引,以大邑特校為輻射,“盤活”全縣特教資源,全面構建區域融合教育服務體系:依托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構建了以特教學校為骨干、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縣域殘障兒童義務教育格局;通過全縣設立23個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實現資源教室區域全覆蓋,建立“1+5+N”的融合教育區域服務體系,為每一名特殊孩子提供專業而適合的教育。縣教育資源在編制緊張的情況下向特教傾斜,通過師資素養培訓項目,為全縣教師素養發展注入“新動力”。
歷經十余載堅守與跨越,大邑特殊教育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外延到內涵的發展過程,在區域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模式中破繭而出。特校與資源中心分別獲得“成都市送教上門服務先進集體”“成都市示范性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等榮譽稱號。
教康結合,足不出校享受專業康復教育
走進大邑特校的課堂,舒適的環境、多彩的課程和專業的康復指導是一大特色。一名家長欣喜地說:“在這里,孩子足不出校就可以享受康復服務,康復訓練效果真正落到實處,減輕了家庭教養的壓力,也提升了家庭的幸福指數。”
2020年,大邑特校獲批大邑縣智力障礙兒童定點康復機構,取得康復機構資質,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康復治療,受到學生和家長的歡迎。
為了探索“教康結合”的有效路徑,學校通過構建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隊伍、重視家校協作、強化部門聯動等,為特殊學生提供切實的教育和康復服務。
在培智新課標的基礎上,通過“調”教育、“增”康復的課程構建滿足學生的個別化需求。其中,教育課程包括基礎、發展、培優三大板塊;康復課程通過個別支持、小組強化、集體延伸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動作訓練、溝通與交往訓練、認知訓練等六大領域的康復課程。教育和康復課程相對獨立且相輔相成,各自作用又形成合力。
在教師隊伍培養方面,吸納專業康復教師14人,采取分類培養、分方向提升的方式,定期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學習,通過“理論學習+實踐+研討”的模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家校協作方面,積極營造家、校、社區“三位一體”的康復訓練環境,為家長提供專業咨詢和環境支持。
此外,大邑縣還整合全縣資源,成立了由縣特殊教育學校、縣殘聯下屬康復科、縣衛健部門下屬相關醫療機構、縣域內各定點康復機構組成的“教康結合”工作聯盟,統籌規劃布點全縣“教康結合”工作點位。今年初,大邑特校承擔了成都市教康結合監測點,牽頭負責的特殊兒童“學前教育質量監測”和“教康結合質量監測”兩個項目是質量監測的重點和難點。
兩端延伸,十五年一貫制特教學校落地
今年9月,隨著改擴建的新大樓投入使用,大邑特校正式成為一所設有義務教育部、職業高中部和學前教育部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實現十五年免費特殊教育落地。
國家《“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指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從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銜接的十五年一貫制特殊教育學校”。大邑縣以無條件為特殊孩子服務的心,扛起十五年特殊教育服務體系的大旗,為區域內推進“兩頭延伸”,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自2019年起,大邑縣直面學前融合這個難點和焦點,通過行政支持、科學布局、聚焦課程、助力家長等策略,全面推進學前融合教育工作。依托縣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制定全縣3—6歲特需幼兒發現上報機制;掛牌5所縣級“融合幼兒園”,重組全縣中小學融合教育片區成員學校,將所轄區域的5所掛牌園納入其中;縣資源中心從課程調整著手,將幼兒發展指南中的五大領域和特需兒童康復領域相融合,設計了園本發展性課程和功能性課程。
今年9月,大邑特校學前部招收首批學齡前特殊兒童,引領全縣特殊兒童學前教育步入內涵發展的“深水區”。學前部針對入學幼兒的具體學情,分階段、分主題開設了適應性階段課程,并結合康復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個訓指導課;教師通過視頻推送、線上錄課等方式對家長進行專業的家庭康復指導。愛與專業的澆灌,繪就孩子幸福的底色。
2021年,大邑特校正式開辦職業高中培智教育,通過探索本土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回應群眾關切的特殊學生畢業走向問題。職高部開設了中餐烹飪及中式面點專業和現代家政服務與管理專業,以個性化、本土化的職業教育課程讓學生在參與鄉村振興中實現自給自足。
學校以學生支持性就業為導向,建立以職業素養課、就業心理指導課為基礎課程,以中餐烹飪、現代農業、公共服務為職業轉銜課程的“2+3”課程模式;完善產教融合機制,在校內開辟“美味廚房”“開心農場”等實訓陣地,在校外建立育人、產業、資源對接的實習基地,滿足學生實訓、實習需要;同時與縣職高合作對接,進行師資和場地資源共享。
“我們一方面努力培養孩子的技能,讓他們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做一個好家人;另一方面積極對接校外實訓基地,開展校企融合、社區適應,為他們融入社會打下基礎。我們希望學生家長和整個社會看到,他們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大邑特校校長劉莎信心滿滿地說。
全面融合,為特殊孩子搭建“閃亮舞臺”
融合是特殊教育的發展趨勢。近年來,大邑縣不斷推進區域特殊教育融合發展模式,以藝體活動搭建“閃亮舞臺”,讓特殊孩子在活動中展示自信與快樂,綻放屬于他們的獨特光芒。
作為國際特殊奧林匹克東亞區融合學校,大邑特校致力于通過開展特奧融合項目促進普特兒童的交流融合。通過實施“體育復健進校園”“特奧項目進課程”,幫助特殊孩子進行有效的運動康復;實施五大特奧項目,組建了游泳隊、融合足球隊等學生社團,為特殊孩子搭建積極、快樂、多彩的交流平臺。今年8月,學校羽毛球隊在四川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五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特奧羽毛球比賽中大放異彩,取得了1金2銀2銅的耀眼成績。
作為“殘疾人藝體基地”,大邑特校多次承辦縣殘疾人書畫展、縣殘疾人運動會等文體活動。學校自編自導的舞臺劇《重生》榮獲四川省第二屆殘疾人文化藝術節一等獎,自編自演的微電影《禮物》摘得四川省校園影視教育成果“春蠶獎”。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走入社會,大邑特校還組織學生開展“四進活動”(進社區、進高校、進企業、進機關),組織“動物園親子游”“畢業季,我們一起去看海”等社會實踐活動;還與大邑縣銀都小學結為融合伙伴,普特孩子攜手參加“世界自閉癥關注日”等融合活動,建立融合友誼。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這個特殊的群體。不少領導和教育同行走進大邑特校觀摩后連聲贊嘆:“你們的孩子真不簡單!”
以人為本,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綻放
“每個孩子都是一粒有無限可能的種子。”這是大邑特教人一直以來的信仰。十多年來,在國家和地方特教政策的支持下,在全社會的關心下,大邑特殊教育結出了累累碩果。
唐氏寶寶耀耀在特校教師持之以恒的幫助下,逐漸成長為教師的好幫手。他會幫小朋友穿衣吃飯,還會協助保安值勤。如今,他回到農村,村里凡有大事,熱心的他都會去幫忙,村里人都特別喜歡他。
培智學生楊建立從大邑特校畢業后,成為一名停車場收費員。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都努力工作。每次領了工資,他都會去買好吃的,回到學校與同學、老師分享。
有無限可能的不僅是孩子,還有在磨礪中不斷成長的教師。縣特教資源中心教師白萍成為區域融合教育的有力推動者,大邑特校教師王金萍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成都市優秀班主任,音樂教師張瑞帶著學生們走向各大閃耀的舞臺。還有一支不畏艱難、勇于擔當的優秀團隊,被授予“成都市模范集體”稱號。學校被評為“成都市黨建標準化建設示范學校”。
正如大邑縣特教資源中心主任羅瑾所說:“特殊教育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它真實而純粹。我們的每一步探索,都是為了深入探索生命個體的潛能,讓生命精彩綻放。”
特殊教育是社會文明和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也是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未來,大邑縣將繼續秉承“讓每一個生命綻放精彩”的教育理想,在“優教大邑”的建設步伐中,書寫美麗而有溫度的特殊教育新篇章,讓特教發展真正惠及每一個特殊孩子。(劉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