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四川師范大學 厚植體美底蘊 浸潤美麗鄉村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11-26  閱讀:次   |
42.9K

  以體育人,強體質;以美育人,陶情操。體育美育不僅對完善學生人格起著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還肩負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同時,更要推動美育與體育的協調化共同發展。

  四川師范大學創建于1946年,學校堅持扎根巴蜀大地辦大學,服務治蜀興川戰略,立足成都、服務四川、面向全國、關注世界,立志把學校建設成為在中國教育界有重要影響且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師范大學。在新時代的風口浪尖,學校作為首批入選國家教育部門“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浸潤計劃”)的全國20所高校之一,對口幫扶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夾鐵鎮中心校和瓦達洛小學(以下簡稱“項目學校”)。學校以體美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開發和實施為基礎,圍繞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隊伍建設四個關鍵環節設計幫扶策略,以體育人以美化人,在行動中落實“浸潤計劃”,并且取得了豐碩成果。

  堅持先行示范

  助力教育扶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四川師范大學首先對“浸潤計劃”的落實展開了研究與討論,對標“浸潤計劃”的總體目標,按照“一個都不能少”“一門都不能缺”“一環都不能弱”“一方都不能偏”的總體要求,成立專項工作組,制定“平時+定期”結合的工作方案,堅持將“浸潤計劃”與“教育扶貧”和“鄉村教育振興”相結合,示范開展“走教”+“網教”教育教學幫扶模式,構建高校和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美育共同體。

  “走教”+“網教”教育教學新模式,即指由學校音體美專業教師和頂崗支教團隊合力打造項目學校常態化音體美課程,建構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校一品”教學體系。四川師范大學通過前期課程調研和學情分析,明確教學內容和方法,依托頂崗支教團隊在多個教學點持續進行“走教”,保證“開足開齊”音體美課程;高校專業教師定期協同頂崗支教團隊開展異地同步授課,共同打磨課堂教學,保證“上好”音體美課程。

  在“走教”方面,學校從高校音體美專業師范生中定期選派志愿者到項目學校進行頂崗支教,采用“駐校任教+走校巡教”的方式,在項目學校多個教學點建立了一支音體美專兼職師資隊伍,為項目學校“開足開齊”和“上好”音體美課程提供了師資保障。截至目前,共選派40余名頂崗支教志愿者,覆蓋項目學校29個班級近2000名小學生,保證每周開設5節以上音體美課程,共計開課2000余課時。

  在“網教”方面,學校為項目學校定制了“菜單式”的線上音體美課程資源,音樂類學科教學團隊依托開發的系列校本教材,錄播了10余期線上音樂曲目,通過各在線課程平臺輸送至項目學校音樂課堂;體育類學科教學團隊依據項目學校教情學情,對標新發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整合面向民族地區中小學的線上專項體育課程;美術類學科教學團隊充分挖掘彝族本地服飾特色,利用學校專創融合課程建設項目,制作了“彝裳藝術工作坊”系列小視頻供美術教師使用。各相關學科遵照《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同步課堂安排表》,采用高校專業教師團隊主講、頂崗支教教師助教的形式,定期開展“線上同步授課”“名師課堂直播”“線上課程指導”等。

  此外,學校還在項目學校扎實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成立“高校音體美名師工作坊”,促進教學、教研、活動一體化,建立“高校教師—支教團隊—項目學校”三級“線上+線下”聯動機制,持續開展借助頂崗支教的“走教”工作,深入落實“送課到校”“課堂連線”“線上授課”等活動,形成兼具川師特色和民族文化特點的“走教”+“網教”教育教學模式,實現了體育美育浸潤工作由“走進去,固定式”到“推出來,菜單式”的突破,也為高校參與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經驗借鑒。

  著力課程教學

  共享體美資源

  課程是開展體育美育的重要載體,四川師范大學將“浸潤計劃”的重心落在項目學校體育美育課程構建上。學校通過“輸送課程資源,構建課程體系”“融入美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等,為項目學校提供持續性的定向精準幫扶和志愿服務,推動中小學體育美育日常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

  首先,學校對項目學校的教室、操場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援建普格縣中小學第一間專業舞蹈教室,捐贈音體美教學器材,建設現代信息設備,全力支持改善項目學校辦學硬件條件。

  在此基礎上,學校所有體育美育實體和在線資源向項目學校全部免費開放,并按照項目學校現狀和當地學生需求,挖掘彝族地區體育美育本地資源,開發和實施合唱、書法、校園籃球等體育美育專項課程,進行全校性體育美育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同時學校積極探索挖掘各個學科中蘊含的美育元素,把美育融于各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開發各學科與美育融合的系列課程。

  其次,在“浸潤計劃”實施過程中,學校結合學生實際和民族地區文化特色,始終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堅持按照“教會、勤練、常演”的要求,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創新開展體育美育教學和校本課程開發,因地制宜開展課堂教學工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將美育理念融入所有課程日常教學過程之中,音樂課程上使用趣味練聲法、律動教學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課程上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迎面接力”“左搖右擺”“穿針引線”等教學內容。

  此外,學校也注重校本教材的開發。在深入項目學校音體美課堂后,學校就“浸潤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與項目學校教師進行多次研討,并對項目學校的音樂、體育、美術教學情況等進行了全面調研。學校音體美專業教師在調研中提煉具有典型性的、能夠代表當地文化的藝術元素,根據提煉的藝術元素,創作具有當地風格的作品,進行具有民族特色課程的設計和校本教材的開發,目前已編制完成夾鐵鎮中心校彝漢雙語音樂校本教材《彝音鄉韻》。

  營造文化氛圍

  打造實踐品牌

  文化氛圍是開展體育美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四川師范大學將體育美育融入到校園文化中,營造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開展了繽紛多彩的實踐活動。

  學校首先立足本土優秀文化,創作系列主題墻繪以及功能教室圖標,對項目學校校園墻繪進行整體設計,打造校園文化藝術長廊,充分發揮“讓每面墻壁都會說話,讓每條走廊都能育人”的獨特功能,打造出了美育特色校園文化。并創編融入彝族元素的陽光體育大課間操,打造師生體育美育節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最終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有了文化的熏陶,學校定期赴普格縣開展成果展示系列活動,讓體育美育的成效深入人心。學校在充分了解當地學生的現實需求后,依托“高校+”管理體系,在項目學校組建電子琴、架子鼓、口風琴、武術、足球、舞蹈、書法、國畫、素描、簡筆畫、盆景等10余個體美興趣社團。通過組織開展“主題體育運動會”,舉辦“體美夏令營”,打造“校園籃球隊”和組建“向陽花合唱團”等多種方式指導社團開展工作,讓學生學習掌握一門或多門藝術特長。這樣的舉措給孩子創造了發揮天賦的條件,學校音樂學院教師指導“向陽花合唱團”錄制“歌聲中的美育浸潤”合唱音樂會,參加普格縣第十六屆中小學生文藝展演活動獲合唱類節目一等獎。

  針對學生課后生活單一的問題,學校深度挖掘彝族文化元素,編制完成《夾鐵鎮中心校實踐活動方案》和《“大課間”學生體育活動提升方案》等,將“以美育人”理念滲透進學校各項活動中,積極開展第二課堂,讓項目學校學生人人有機會參與,人人得到藝術素養的提升,近兩年來共組織開展相關興趣活動100余期,第二課堂活動2000余期。另外,學校積極借鑒成都優質中小學集體舞模式,結合學校現有的大課間操、學校運動會等活動,融合彝族達體舞等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組織學生進行唱歌比賽、舞蹈表演等活動,用歌聲、舞蹈等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

  學校依托“浸潤計劃”,實現了項目學校全體學生“人人進社團,人人可登臺”的愿景,這樣的舉措也給學校帶來了許多榮譽,其中學校以“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為主題,精心拍攝的《我和我的祖國》MV,被權威媒體宣傳報道,取得了廣泛贊譽。

  以體育人、以美化人。四川師范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門的號召,堅持將浸潤行動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扎實推進項目學校的定向幫扶工作,逐步提升學校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能力,全力推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在民族地區落地生根,讓一代代學子都能站上通往未來的跑道。

  (陳志瓊 張曉林)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