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 追溯傳統美學 立足高校美育建設
山東建筑大學坐落在泉城濟南,學校始終秉承“經世致用”的辦學理念,建設以建筑專業學科為特色、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綜合性應用型大學。為了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美學鑒賞力,鼓勵學生創作既有文化內涵又具有時代特征的新穎作品,實現“美能育人”,學校積極開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本原則的公共課程體系,成立了“五育并舉”領導小組,積極推進美育實施,在教學方法、研究方法等方面進一步健全美育建設工作,積極整合美育師資力量,加強學校各部門聯動,確保美育工作全員覆蓋。
美育中不能忽視的是積極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承載著勞動人民優秀的藝術智慧。中國古代的諸多發明創造,包含著中國傳統的造物觀,如“天人合一”“天工開物”等理論,深刻地豐富了美育的內在資源。從教書育人方面,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建設,不僅能培育學生的審美與理論修養,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
學校圍繞國家“加強學科與美育的有機融合”等政策,在美育建設中,提出了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文化自信為目標的發展方向,扎實推進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美育教學,需要創新課程體系,加強學科間的交叉互融,這是對美育資源的補充,也為學生對專業的深度認知奠定了基礎。
美育可以結合學校的思政教育,與各學科專業交叉,實現思政與美育的互融;強化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模式,制作精品美育課程,把網絡上的優秀美育案例實踐到美育教學中,開展與優秀美術院校的合作;另外,對美育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不僅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質量,更要讓教師身心愉悅地教學,發揮專業特長優勢,積極主動地完成美育工作,在春風化雨中完成美的傳播;建設美育工作室制度,邀請名人名家走進校園,形成由名師主導的美育團隊建設,力爭打造高質量的美育課程品牌;在專業課程建設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元素,組建美育團隊課程。
藝術學院開設“藝術賞析”“傳統紋樣與壁畫設計”“龍山文化藝術”等課程,組建了學院的美育專組,負責學院的美育專業建設。“藝術賞析”課程,以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美,了解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發現中外美術作品的差異,體會其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培養對美術作品敏感的觀察力與鑒賞力。“傳統紋樣與壁畫設計”課程,結合本專業的學科特色,指導學生從傳統造物設計的紋樣中提取設計元素,運用到壁畫設計中。
——在美育教學過程中,結合地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開設獨具地方特色的美育課程。
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形成了“龍山文化”造物美學與設計進化、齊魯文化振興和城市視覺文化傳播等專項研究,立足建筑環境設計與理論專業,突出特色優勢。學院開設的“龍山文化藝術”課程,圍繞山東龍山文化案例展開,通過對山東本土的龍山文化資源的整合,使學生領會到山東的文化積淀,了解山東的特色藝術形式。豐富美育課程建設的同時,學院還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專業情況融入美育資源。在此期間,學院教師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自科基金項目、藝術基金項目多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多項,出版專著21部,發表論文百余篇。
——積極營造良好的線上及線下的文化氛圍。
學校通過線上或線下的美育講座、美育展演等活動,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品讀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取傳統文化精華,用到自己的設計創作中。把值得借鑒的藝術元素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現校園與課堂、校內與校外的美育滲透。對此,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團委在“皂角樹下”平臺,舉辦了豐富多彩的線下美育活動。比如非遺泥塑文化走進校園活動,為鼓勵學生深入了解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面向師生開展泥塑手工實踐體驗活動。通過專業的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泥塑文化的講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元素浸潤每一名學生心靈深處。讓學生通過親手制作泥塑作品,切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組織“邂逅唐宋時代,拓印美麗建大”活動,將拓印這種傳統的印刷方式與非遺結合,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僅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了“拓印”這門傳統技藝,還在活動中深化了建大學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建立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學院邀請非遺傳承人劉紅生走進校園,作了有關河南鈞瓷的傳承與創新的主題學術報告。他向學生介紹了傳統的鈞瓷文化與工藝,解答了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關系、工匠精神與文化傳承等問題,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學生不出校園,就可以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激發了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學習熱情。邀請藝術主創團隊進校講解藝術設計理念,如學校藝術設計專業校友張建,他對空間的創作方式進行了重新解讀,認為修藝術要先修身,從傳統空間精神的營造探索中,結合自己的實踐案例,為學生帶來了一場極具東方美學韻味的藝術熏陶。
(于麗麗)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