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廣東工業大學聚智共創,以新工科建設為“雙區”育“大國工匠”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11-28  閱讀:次   |
42.9K

 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機器人聯合學院學生正在裝配機器人

  “有賴于學校特色班跨學科多專業、產學融合的培養模式,我在學科交叉、解決工程難題、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相對突出。”今年6月,廣東工業大學畢業生黃裕超從十多個錄用通知里選擇了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到大疆后,黃裕超很快上手,獨立負責智能駕駛控制器硬件開發等項目。黃裕超所在的廣東工業大學粵港機器人聯合學院,本科畢業生平均月薪高達1.34萬元,年均增長率超10%。

  如何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簡稱“雙區”)等國家發展戰略,為廣東建設制造強省、科技創新強省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自2012年以來,廣東工業大學心懷“國之大者”,直面政產學研用協同不足、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不足等難題,探索跨學科多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新路徑,輸出了一批“厚基礎、強實踐、寬視野、勇擔當、多樣性”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大實特快”人才培養體系緊密對接“雙十”產業集群需求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廣東省正以“雙十”產業集群撐起經濟脊梁,力促制造強省建設邁上新臺階,急需更多高素質人才。

  “我校勇擔‘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使命,瞄準‘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積極承擔廣東省大規模招生任務,助推廣東省的人口規模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著力培養廣東省重點產業發展所急需的研究型、創新型拔尖人才。我校更著力做好精細化管理,探索面向大規模學生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胡欽太說。今年,學校招收1.02萬名本科生、4500多名研究生,招生規模領跑廣東省本科高校,并新增電子信息工程(騰創班)等人才培養高地。

  近年來,廣東工業大學以“大、實、特、快”作為重要“行軍圖”,高質量推進新工科建設。學校堅持“求務實”的精神品質,基于教育規律、生情校情、辦學資源和辦學定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以工科見長的高校,廣東工業大學堅持特色辦學,凸顯根植產業、產教融合、服務產業的特色,作出了實實在在、獨特突出的貢獻。10年間,廣東工業大學輸出近10萬名人才,約92%的畢業生扎根服務大灣區。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學校畢業生“聽話、出活”“好用、實用”。

  “新科技、新技術催生產業快速變革,廣東‘雙十’產業集群高速發展,這都要求我校準確識變、主動求變、快速應變,以更快的發展速度,作出更大的貢獻。”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介紹道。學校自2011年起先行先試,啟動飛機維修班、IC班等特色班,采取“先試點、再做強、后擴大”的漸進方式,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并在更高的起點上以更高的標準打造廣工“騰創班”等新工科“人才培養特區”。學校強化特色班的“鲇魚”帶動作用,用其探索出的好經驗、好做法,引領更多學院推進教學方法和管理機制體制變革。

  廣東工業大學著力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穩定中力爭“小步快走”,在發展中服務產業轉型升級,跑出了“廣工加速度”。學校2021年躋身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世界高校400強,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中國大陸高校第35—49名,在U.S.News2023世界大學工程學排行榜上名列中國大陸第35位。

  “以生為本”打造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育人陣地

  “工大創谷”占地超2萬平方米,這處地處廣東工業大學“黃金地段”的國家創新創業基地,服務全校近70%的學生,吸引了200余支學生創新團隊入駐,包括獲百萬元級融資的潛力項目。為擴容這個“造夢空間”,惠及更多學生,學校正遷走原在此辦公的一個行政管理部門,為學生創新創業團隊騰出更多空間。

  “我校把‘以生為本、愛生如子’的教育情懷落實走深,將學校主要資源都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真正讓人才培養立于學校中心位置。學校還堅持‘開門辦學’,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讓人才培養供給側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側。”邱學青強調,廣東工業大學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尤其是產業需求,作為學生發展的廣闊空間。學校積極主動聚合行業領軍企業等多方資源,搭建平臺,幫助學生提高競爭力與創新力。

  廣東工業大學著力與華為等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匯聚產業的需求與愿景、技術與產品、人力與資金、環境與平臺等多元育人要素,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學校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等為教學、實踐載體,引入企業及其生態企業的優秀師資與項目課題,構建“真刀實槍”的育人場景,培養“來即能戰”的畢業生。

  校企共同設計四年一貫制的綜合設計實踐項目,學生通過從課程到項目再到競賽的螺旋式實踐進行輸出性學習。廣東工業大學“多層次、遞進式、全程化”實踐教學平臺碩果累累。截至今年5月,學校與廣州、佛山等10余個地市及華為、騰訊等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建12個“造血式”重大協同創新平臺,設立15個產業學院。

  如何服務學生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廣東工業大學堅持興趣驅動,尊重學生變化的專業興趣、職業規劃、發展需求。學校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學生將企業項目、產品作為學習載體,做中學、學中做,快速提升創新意識和動手實操、破解復雜問題等素養能力。

  廣東工業大學不但著力提升學生勝任未來工作的知識技能,還堅持“五育并舉”,引導學生強健體魄、全面發展。同時,學校將“融入產業、創新擔當”的基因融入學生血脈,引導學生創新報國,讓優良傳統在一屆屆學生中傳承弘揚。

  聚合校企資源培養跨學科人才

  把線路板制造企業工作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大三課程,大四到企業實操專業技能……廣東工業大學聯合廣東省電路板行業協會等,共同制定廣東省印制電子電路(PCB)班人才培養方案、社會實踐課程體系。類似這樣的特色班還有十多個,都是根據學校所服務產業的特色,選擇行業協會、領軍企業等不同的合作主體,共制人才培養方案、共研課程、共訓師資。

  新興產業和企業更加看重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廣東工業大學堅持“學校主導、校企協同、整合資源、開放共享”,以理工結合、商工交融、藝工滲透、文工貫穿為路徑,制定了十多種跨學科多專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廣東工業大學打破傳統專業、學院壁壘,創辦“2+2”模式的IC班、“3+1”模式的飛機維修班等15個特色班。其中,IC班面向學校6個學院、16個專業招生,來自計算機、自動化等多專業的學生在團結協作中增長跨專業的知識、培育跨專業的技能。

  如何以新機制,管理好橫跨多專業、縱貫校行企的特色班?廣東工業大學的重要抓手是首席教授。如IC班首席教授熊曉明曾在知名企業工作25年,在學界、業界均有較大影響力。他發揮專長,聚合多方資源,帶隊設計整套課程、教學大綱和培養規劃,IC班畢業生廣受知名企業青睞。

  “首席教授要做好校企‘超鏈接人’,就得同時擁有深厚的學術領域造詣、豐富的教學經驗、寬廣的國際視野。首席教授要深刻了解教育規律、企業人才需求,能引入一流的行業、企業育人資源,與行業企業共同構建、實施特色班的人才培養方案。”邱學青介紹道,在首席教授統籌下,學校特色班以名師為核心、以課程群為組合,構建跨學科、跨學院的教學團隊。來自不同學院、專業的責任教授和講席教師,共同制定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并從所在學院調配教學資源,做好特色班的課程建設和教學工作。

  為讓更多“工匠之師”培養出更多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大國工匠”,廣東工業大學大力招聘、引進工程經驗豐富的專兼職教師。學校還通過校企聯合科研、科技特派員、海外培訓等方式,提升專任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

  新工科建設“廣工模式”帶動更多高校“聚木成林”育良才

  國內原來90%以上的聚酰亞胺材料依賴進口,如何助力實現國產化替代?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廣東工業大學教授閔永剛帶領簡凌鋒等學生,通過創新的工藝、技術路線,實現聚酰亞胺材料國產化制備。團隊獲批國家科技部門重點研發計劃等多個國家、省級重點專項課題,項目成果奪得“互聯網+”國賽高校主賽道金獎。

  廣東工業大學做好科教融匯,將科研實驗室、重點科研項目、合作企業優質科研平臺等轉化為科研育人資源。以特色班學生為“急先鋒”,帶動學校學生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大幅提升,其中IC班本科畢業生深造率超過60%。學生勇奪連續四屆全國“挑戰杯”競賽“優勝杯”,斬獲連續五屆全國“創青春”大賽金獎,參加第八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榮獲2金7銀3銅,金獎項目數位居全國第九,產業命題賽道獲金獎數量領跑全省乃至全國;畢業生創業人數多年領跑全省高校。學校獲評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等9項國家創新創業榮譽。

  “我校畢業生正成為越來越多知名企業的優質之選,很多畢業生成長為科技拓路人、行業帶頭人、產業領軍人,其中涌現出突破技術封鎖、打造全球半導體產業巨子的聞泰科技公司董事長兼CEO張學政等。”胡欽太列出了一組亮眼的數據:廣東工業大學成為南方電網定向招聘的地方高校、灣區電力行業人才的重要輸送單位,南方電網一半以上的核心技術骨干是廣工畢業生;集成電路學院年均培養近千名“中國芯人”,占灣區集成電路領域應屆畢業生的50%左右;IC班畢業生平均月薪1.42萬元。2021年,學校參與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畢業生群體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廣東工業大學新工科人才培養路徑不但惠及越來越多的本校學生,惠及面與影響力也日漸擴大。學校多次應邀在全國會議上介紹新工科人才培養路徑的先進經驗。

  可復制、極具推廣價值的“廣工模式”,在全國20多所高校產生了積極示范和輻射作用。廣東工業大學正帶動更多高校共同成長為培育高素質新工科棟梁的“樹林”,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陳少徐 盧迪 李麗娟 肖明 杜清)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