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 “四向發力”書寫龍江振興發展新答卷
佳木斯大學黨委突出政治導向、協同導向、目標導向和成果導向,堅持立足三江、面向龍江,充分發揮地方綜合性大學優勢,持續深化校地企融合發展,為龍江振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突出政治導向,堅持黨建引領,高站位點題
堅持高點謀劃。對標黑龍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六個龍江”和佳木斯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全力建設“六區”、集中打造“八中心”的戰略要求,以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六大戰略”為行動指南,著力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聯度和匹配度,與佳木斯市政府部門簽署《深化市校合作協議》,全面推進市校深度合作,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堅持高位推進。加強頂層設計,打造黨建服務振興“智庫賦能工程”“科研攻關工程”“文化振興工程”“醫療惠民工程”,堅持以“一流黨建”助力地方“一流發展”。制定《佳木斯大學推動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的實施辦法》,通過開展黨建品牌創建、產學研黨建聯盟組建、黨建課題立項、“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建設、樣板黨支部結對共建等,形成一批成果,創造一批亮點。
突出協同導向,發揮兩大優勢,高標準破題
發揮高校黨建優勢,實現雙向共享、同頻共振、共興共榮。健全完善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對接機制、協商議事機制、專班推進機制、公共服務共享機制,定期列出需求清單、合作清單、責任清單,打出市校融合發展“組合拳”,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發揮高校人才優勢,實現動能疊加、勢能集聚、效能提升。組織黑龍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佳木斯市首屆“三江英才”構建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合作、多領域協同的產學研黨建聯盟體系,助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
突出目標導向,深化三域融合,高水平解題
拓展廣域合作,深化校企融合。舉辦校友企業家項目招商推介大會,搭建“政、校、企”三方對接洽談平臺,與全國10家企業及佳木斯市、縣、區政府部門簽約19個項目,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拓展市域合作,深化市校融合。大力推進科技研發、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三個中心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注重發揮國家大學生科技園平臺作用、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人口較少民族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引領作用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輻射作用,推動人才在本地發展、成果在本地轉化、產業在本地落地。
拓展區域合作,深化校區融合。學校作為佳木斯市向陽區駐區單位,持續深化校區雙方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召開校區共建共享共融工作推進會議,推動一體化融合發展。
突出成果導向,支撐四大產業,高質量答題
數字經濟產業方面。聚焦數字化創新等核心關鍵問題,承接機器視覺結合人工智能算法的企業安全生產監測平臺、場所碼和行程碼掃碼結果的自動識別和大數據記錄分析系統等多項佳木斯市數字經濟建設項目。完成智能農機數字化、農田信息數字化、城市數字化管理一體化平臺、企業綜合安全監測管理平臺和低空遙感信息傳輸系統建設并已陸續推廣,助力黑龍江省東部地區數字經濟創新中心建設和佳木斯地區數字經濟發展。
生物經濟產業方面。建設“現代中藥產業科技示范園”,制定蒼術栽培、白鮮栽培等中草藥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組建黑龍江省內龍藥專家團隊,指導種植中草藥面積2萬畝。建成農業廢棄物發酵中試基地和寒地軟棗獼猴桃試驗示范基地,幫助村民獲利近700萬元。研發并推廣智能化水稻催芽控制系統,指導建立30余個催芽車間,每年可實現水稻催芽生產7000噸,覆蓋水稻種植面積400萬畝。
冰雪經濟產業方面。優化冰雪雕塑、速滑等課程,培養從事冰雪雕塑、冰雪運動的人才。組織師生積極投身冰雪題材的IP打造和動漫創作、冰雪主題的美術作品創作。選拔優秀電商人才,開通冰雪旅游文化產品直播,推廣冰雪文化與旅游產品。與佳木斯市體育部門合作舉辦冰雪賽事。
創意設計產業方面。與佳木斯市所屬區政府部門、企業簽約文化旅游與創意設計項目。為湯原縣釋心谷森林度假有限公司設計“油畫小鎮”建設方案。為樺南縣民富村、望江鎮北四合村文化建設和產品推廣提供創意設計方案,為艾林村、民富村設計創作動漫形象、村標、村牌、村歌,助力獲批“美麗宜居型村莊”項目專項資金近千萬元。
佳木斯大學扎根龍江大地辦學根本,融入黑龍江省全方位振興主旋律。發揮“黨建+業務”深度融合優勢,厚植“學校+地方”校地融合優勢,突出“同頻+雙贏”共振融合優勢,確保學校事業發展與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打造校地企合作新樣板、開創融合發展新局面。
(佳木斯大學黨委書記 邱洪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