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師范學院 搭建黨建平臺 探索黨建新路
為探索黨建新路子,提升基層黨組織黨建質量,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戰斗堡壘作用,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舉辦“書記對話會”系列活動,圍繞基層黨建、意識形態安全、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等專題進行討論交流,使各基層黨組織書記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真抓實干促黨建。
基層治理有“亮度”
“書記對話會”遴選的嘉賓有學校黨委書記、黨委副書記,各二級黨委(黨總支部)書記。每期對話會分為兩個階段,主要圍繞兩個主題展開討論交流。學校黨委書記、副書記主要從宏觀的角度談,從學校層面對中心工作進行分析。二級黨委書記結合部門、學院的實際情況,共享好經驗、好做法。學生黨支部書記結合身邊的案例分享工作經驗,提供可操作的方法。通過三個層面的對話,把方向、作示范、解難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以對話為原點,畫出基層治理“同心圓”。將黨建與學校的中心工作相融合,落實落細。與會成員在聆聽的過程中思考、借鑒、謀劃。
黨建工作有“溫度”
學校以創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為契機,著力構建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樂于服務、忠于育人的樣板黨支部,推動“三全育人”改革,打造了“邊疆社工在線”等黨建品牌,以黨建引領社工服務,通過“黨建+社工”的全新模式強化思想引領、擔當作為、技能提升、典型示范,彰顯了黨員本色,展現了學生的青春風采,增強了黨員的服務本領和黨組織的凝聚力,使黨建工作看得見、摸得著,讓黨建溫暖師生員工,進一步提升黨員的實干意識、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讓黨旗在南國邊疆高高飄揚。
文化建設有“廣度”
學校注重校園文化育人功能,近年來建設了室外“校史園”、“黨性教育基地木棉園”等場所,把校史、黨史融入校園環境建設,讓師生置身其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學校厚重的辦學歷史,接受黨性洗禮。學校黨委秉承大學文化育人的作用體現在熏陶濡染、價值導向和情感激勵上。一是物質文化、環境文化建設要在“會說話”上下功夫。要讓校園的樓宇、道路、樹木等“說話”,具備“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作用。二是精神文化建設要在重積淀上下功夫。要弘揚“進德修業崇學善成”的校訓和“扎根基層甘于奉獻”的辦學精神。三是制度文化要在重人文上下功夫。制度是剛性的,但在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以人為本,以溫情的方式服務,凸顯人文精神。下一階段,學校將用三年時間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機關管理文化培育再造、校園環境文化提檔升級、大學生宿舍文化改造升級“四項工程”,以達到進一步凸顯學校辦學特色、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目的,為師生打造更加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
意識形態工作有“維度”
學校黨委牢記安全責任,立足邊境、民族地區實際,總結和提煉出了“七個一”的工作理念:一是旗幟鮮明堅持“一個方向”,即社會主義方向;二是不斷強化“一個意識”,即責任和底線意識;三是牢牢掌握“一個權力”,即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四是切實落實“一個責任體系”,即主體責任、“一崗雙責”和具體責任;五是持續完善“一個制度體系”,即管理的一整套制度;六是努力建好“一支隊伍”,即專任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黨務、師生黨員和優秀學生骨干隊伍;七是始終守好“一塊陣地”,即課堂、教材、出版物、網絡、報告會等。學校首先要強理念,統一思想、提升認識,使“七個一”的理念落地生根;其次要重落實,定期分析研判學校領域形勢,建立二級學院分析研判機制,建立健全網絡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制;再其次要抓重點,加強各類陣地建設和管理,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重大風險。最后,要發揮民族院校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優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障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思政建設有“深度”
學校謀劃思政教育新抓手,開展思政課程質量提升、課程思政全覆蓋、課程思政名師名課名團隊培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四項行動”。打造思政教育新載體,開設“教授講故事+”特色課程;建設思政教育新陣地,成立紅色文化教育培訓學院;創建學校文化新名片,舉辦中國壯鄉“三月三”校園民族文化藝術節,把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打造學校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斷增強思政建設的“深度”。
學校將一如既往繼續探索高校黨建發展的新路,繼續打造“書記對話會”黨建工作品牌,不斷保持黨建工作的“溫度”、文化建設的“廣度”、意識形態工作的“維度”、思政建設的“深度”,繼承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扎根南疆國門,奉獻革命老區,矢志教師教育,服務民族地區,努力為把學校建設成具有師范、民族和邊疆特色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砥礪奮進,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作出新的貢獻!(劉佳)
(正文結束)
